|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中文文摘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绪论 | 第12-26页 |
| 1 晚疫病概述 | 第12-16页 |
| ·晚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 第12-16页 |
| ·致病疫霉分类地位 | 第12-13页 |
| ·致病疫霉形态生理特征 | 第13-14页 |
| ·致病疫霉生活史、越冬与传播 | 第14-15页 |
| ·晚疫病发生条件及症状 | 第15-16页 |
| 2 国内外致病疫霉群体遗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19页 |
| ·致病疫霉群体遗传结构表现型研究 | 第16-18页 |
| ·致病疫霉交配型组成 | 第16-17页 |
| ·致病疫霉抗药性 | 第17-18页 |
| ·致病疫霉群体遗传结构基因型研究 | 第18-19页 |
| 3 无毒基因 | 第19-21页 |
| ·卵菌无毒基因 | 第19-20页 |
| ·致病疫霉无毒基因Avr3a | 第20-21页 |
| ·无毒基因的毒性机理 | 第21页 |
| 4 本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研究方案 | 第21-26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致病疫霉菌株分离纯化 | 第22页 |
| ·致病疫霉甲霜灵抗性、交配型及mtDNA单倍型测定 | 第22-23页 |
| ·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同一地块不同时期菌株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23页 |
| ·SSR标记技术分析不同寄主来源致病疫霉菌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23-24页 |
| ·致病疫霉无毒基因Avr3a进化分析 | 第24页 |
| ·研究方案 | 第24-26页 |
| 第1章 不同时期致病疫霉群体遗传结构表现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6-48页 |
| 1 前言 | 第26-2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4页 |
| ·材料 | 第27-29页 |
| ·培养基 | 第27页 |
| ·供试菌株 | 第27-28页 |
| ·药品 | 第28页 |
| ·酶 | 第28页 |
| ·试剂与溶液 | 第28-29页 |
| ·方法 | 第29-34页 |
| ·分离纯化方法 | 第29页 |
| ·菌株保存方法 | 第29页 |
| ·甲霜灵抗性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 ·致病疫霉交配型测定方法 | 第30页 |
| ·液体培养方法 | 第30页 |
| ·菌丝的收集与处理 | 第30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0-31页 |
| ·PCR扩增体系与条件 | 第31-33页 |
| ·致病疫霉mtDNA-PCR产物酶切分析 | 第33-34页 |
| ·SSR数据处理分析 | 第34页 |
| 3 结果分析 | 第34-45页 |
| ·菌株分离结果 | 第34-36页 |
| ·菌株抗药性测定结果 | 第36-39页 |
| ·标准菌株的生长情况 | 第36-38页 |
| ·供试菌株甲霜灵抗性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 ·交配型测定结果 | 第39-40页 |
| ·mtDNA单倍型测定结果 | 第40-42页 |
| ·PCR扩增结果检测 | 第40-41页 |
| ·致病疫霉mtDNA-PCR产物酶切结果 | 第41-42页 |
| ·不同时期致病疫霉群体遗传结构的SSR较分析 | 第42-45页 |
| ·SSR引物扩增结果 | 第42-43页 |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3页 |
| ·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 第43-45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5-48页 |
| 第2章 不同寄主致病疫霉群体遗传结构的SSR分析 | 第48-58页 |
| 1 前言 | 第4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 ·供试菌株 | 第48-49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9页 |
| ·PCR扩增体系与条件 | 第49-50页 |
| ·数据处理分析 | 第50-5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 ·SSR引物扩增结果 | 第51页 |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1-52页 |
| ·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 第52-53页 |
| ·SSR标记与甲霜灵敏感性、交配型及mtDNA单倍型关系分析 | 第53-55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5-58页 |
| 第3章 致病疫霉无毒基因Avr3a的进化分析 | 第58-70页 |
| 1 前言 | 第5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8-63页 |
| ·供试菌株 | 第58-61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61页 |
| ·PCR扩增体系与条件 | 第61-62页 |
| ·数据分析处理 | 第62-6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 ·PCR产物电泳检测 | 第63页 |
| ·序列多态性 | 第63-64页 |
| ·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64页 |
| ·单倍型预测数 | 第64-65页 |
| ·基因内重组检测 | 第65-66页 |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66-68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68-70页 |
| 第4章 结论 | 第70-72页 |
| 1 不同时期致病疫霉群体遗传表现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0页 |
| 2 不同寄主致病疫霉群体遗传结构的SSR比较分析 | 第70页 |
| 3 致病疫霉无毒基因Avr3a的进化分析 | 第70-72页 |
| 附录一 80个致病疫霉菌株群体遗传学特征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2页 |
| 个人简历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