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5页 |
一、两汉楚辞接受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方法与论文目标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两汉楚辞接受概述 | 第17-38页 |
第一节 西汉前中期——楚辞接受的滥觞期 | 第19-26页 |
一、楚辞流传接受概况 | 第19-21页 |
二、文人的模拟创作 | 第21-23页 |
三、对屈原及其楚辞作品的研究与接受 | 第23-26页 |
第二节 西汉后期——楚辞接受的全面发展期 | 第26-33页 |
一、受楚辞直接影响下的骚体文学创作 | 第26-30页 |
二、对屈原的人格批评以及对楚辞的阐释批评 | 第30-33页 |
第三节 东汉——儒学思想浸透下的楚辞接受 | 第33-38页 |
一、经学立场下的屈原和楚辞批评 | 第33-35页 |
二、儒家诗学文艺观下的骚体作品创作 | 第35-38页 |
第二章 两汉楚辞传播与接受 | 第38-66页 |
第一节 汉代楚辞传播兴盛原因研究 | 第39-48页 |
一、儒道合糅的学术思想和兼容并包的文化土壤 | 第39-42页 |
二、统治阶层的喜好提倡模拟创作 | 第42-44页 |
三、楚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汉人对屈原思想品格的深刻认同 | 第44-46页 |
四、楚辞自身所具备的摇曳生姿的艺术感召力 | 第46-48页 |
第二节 楚辞在两汉的传播方式 | 第48-56页 |
第三节 西汉楚辞传播地域研究 | 第56-66页 |
一、楚辞两大传播地域 | 第56-61页 |
二、楚辞各传播地域间的渗透和交流 | 第61-66页 |
第三章 阐释批评中的两汉楚辞接受 | 第66-79页 |
第一节 西汉阐释批评中的楚辞接受 | 第66-74页 |
第二节 东汉阐释批评中的楚辞接受 | 第74-79页 |
第四章 两汉诗歌对楚辞的接受 | 第79-89页 |
第一节 乐府诗对楚辞的接受 | 第79-82页 |
第二节 汉代文人诗歌对楚辞的接受 | 第82-89页 |
一、对楚辞“发愤抒情”和“以悲为美”艺术特征的接受继承 | 第82-85页 |
二、对屈骚诗句的化用模拟 | 第85-86页 |
三、对屈原楚辞作品中意象和比兴象征手法的接受 | 第86-89页 |
第五章 两汉赋对楚辞的接受 | 第89-137页 |
第一节 赋字释义以及赋的特征 | 第90-95页 |
一、“赋”字释义 | 第90-92页 |
二、赋的特征 | 第92-95页 |
第二节 汉赋与楚辞在文体学意义上的源流关系 | 第95-108页 |
一、赋之溯源 | 第95-103页 |
二、汉赋分类 | 第103-104页 |
三、楚辞与汉赋在文体学意义上的源流关系 | 第104-108页 |
第三节 散体赋对楚辞的接受 | 第108-118页 |
一、散体赋在形制体式上对楚辞的接受 | 第108-112页 |
二、散体赋对楚辞“兮”字句式的接受 | 第112-114页 |
三、散体赋在艺术表现方面对楚辞的接受 | 第114-118页 |
第四节 两汉骚体赋对楚辞的接受 | 第118-137页 |
一、骚体赋的界定 | 第118-123页 |
二、两汉骚体赋题材内容对楚辞的接受因袭及其发展轨迹 | 第123-130页 |
三、骚体赋表现手法对楚辞的接受与发展 | 第130-133页 |
四、“怨骚”精神在骚体赋中的传承衍化 | 第133-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后记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