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1.4.1 本文的创新 | 第13-14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5-27页 |
2.1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2.1.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2.1.3 研究述评 | 第18-20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2.1 经济增长 | 第20页 |
2.2.2 金融资源效率 | 第20-21页 |
2.2.3 区域差异 | 第21-22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3.1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3.2 金融资源效率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2.3.3 金融资源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 第25-27页 |
第3章 长江经济带金融资源效率评价 | 第27-39页 |
3.1 投影寻踪模型 | 第27-30页 |
3.2 金融资源效率的综合评价 | 第30-33页 |
3.2.1 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 第30页 |
3.2.2 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获取 | 第30-32页 |
3.2.3 金融资源效率的综合评价 | 第32-33页 |
3.3 长江经济带金融资源效率分析 | 第33-35页 |
3.4 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分析 | 第35-38页 |
3.4.1 总体经济分析 | 第35-37页 |
3.4.2 各省市经济分析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长江经济带金融资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分析 | 第39-52页 |
4.1 协同模型的建立与协同度的评价标准 | 第39-41页 |
4.2 协同发展度的测算 | 第41-48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 | 第41-44页 |
4.2.2 协同发展度评价结果 | 第44-45页 |
4.2.3 协同发展度时间演变分析 | 第45-48页 |
4.3 协同发展类型的判定及分析 | 第48-52页 |
4.3.1 协同发展类型的判定 | 第48-49页 |
4.3.2 协同发展类型的分析 | 第49-52页 |
第5章 长江经济带金融资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 第52-63页 |
5.1 空间计量经济学 | 第52-55页 |
5.1.1 空间计量模型 | 第52-54页 |
5.1.2 空间面板模型 | 第54-55页 |
5.2 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55-60页 |
5.2.1 整体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55-57页 |
5.2.2 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57-60页 |
5.3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与参数估计 | 第60-63页 |
5.3.1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设定 | 第60-61页 |
5.3.2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63-66页 |
6.1 结论 | 第63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3-66页 |
6.2.1 发挥区域特色,实行差异化的金融政策 | 第64页 |
6.2.2 发挥区域互补优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 第64-65页 |
6.2.3 完善区域金融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 第65页 |
6.2.4 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