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一)题解 | 第8-9页 |
| (二)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三)本论文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9页 |
| (四)本人研究条件 | 第9-10页 |
| (五)本论文的难点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0页 |
| (六)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一 “悠荡步”的生活形态 | 第11-14页 |
| (一)“悠荡步”的来源 | 第11-13页 |
| 1.民族迁徙的历程 | 第11页 |
| 2.祭祀仪式中的产物 | 第11-12页 |
| 3.农耕与狩猎的劳动生活 | 第12页 |
| 4.喜唱山歌的传情方式 | 第12-13页 |
| (二)“悠荡步”的运用 | 第13-14页 |
| 1.祭祀仪式——祭祀舞蹈 | 第13页 |
| 2.节庆习俗——习俗舞蹈 | 第13页 |
| 3.生活劳作——劳作舞蹈 | 第13页 |
| 4.体育运动——体育舞蹈 | 第13-14页 |
| 小结 | 第14页 |
| 二 “悠荡步”的训练形态 | 第14-19页 |
| (一)专业教材编写中对步伐组合的提炼 | 第14-15页 |
| 1.训练目的 | 第14页 |
| 2.基本动作 | 第14-15页 |
| 3. 风格特征 | 第15页 |
| 4. 动律特征 | 第15页 |
| (二)对原始“悠荡步”进行典型化与夸张化 | 第15-16页 |
| 1.悠荡、悠颤、悠拖 | 第15页 |
| 2.闪身、转身、翻身 | 第15页 |
| 3.甩手、划手、拍手 | 第15-16页 |
| (三)步伐组合的编排思路 | 第16-19页 |
| 1.男班组合 | 第16-17页 |
| 2.女班组合 | 第17-19页 |
| 小结 | 第19页 |
| 三、“悠荡步”的作品形态 | 第19-23页 |
| (一)“悠荡步”在作品《畲水情》中的运用 | 第20-21页 |
| 1.“悠荡步”下身与上身肢体的配合 | 第20-21页 |
| 2.“悠荡步”的调度应用于舞蹈画面 | 第21页 |
| (二)如何在作品《畲水情》中进行“悠荡步”的动态语言设计 | 第21-23页 |
| 1.空间 | 第21-22页 |
| 2.节奏 | 第22页 |
| 3.力度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页 |
| 结语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 致谢 | 第25-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