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有机化学工业论文--化学纤维工业论文

微气泡/臭氧—三维电极反应器深度处理腈纶废水的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39页
    2.1 腈纶废水处理技术概况第13-17页
        2.1.1 腈纶废水的来源及水质特征第13-14页
        2.1.2 腈纶废水处理工艺概况第14-17页
    2.2 高级氧化技术第17-19页
    2.3 微气泡强化臭氧氧化技术第19-24页
        2.3.1 臭氧氧化技术第19-20页
        2.3.2 微气泡技术提高臭氧氧化效果第20-24页
    2.4 三维电极电化学氧化技术第24-37页
        2.4.1 电化学氧化的基本原理第24-27页
        2.4.2 电极材料第27-30页
        2.4.3 电化学技术在水与废水中的应用第30-32页
        2.4.4 三维电极电化学氧化技术第32-37页
    2.5 存在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7-39页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9-55页
    3.1 研究内容第39-40页
    3.2 技术路线第40页
    3.3 废水水质及实验装置第40-46页
        3.3.1 废水水质第40-44页
        3.3.2 微气泡/臭氧反应器第44-45页
        3.3.3 三维电极反应器第45-46页
    3.4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46-48页
        3.4.1 实验仪器第46-47页
        3.4.2 实验试剂及材料第47-48页
    3.5 评价指标及方法第48-55页
        3.5.1 废水水质分析方法第48-50页
        3.5.2 微气泡性质分析方法第50-52页
        3.5.3 电化学测试方法第52-55页
4 微气泡/臭氧反应器预处理腈纶废水二沉池出水的研究第55-78页
    4.1 微气泡/臭氧反应器预处理二沉池出水的工艺优化第55-58页
        4.1.1 臭氧浓度对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5页
        4.1.2 初始pH值对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5-57页
        4.1.3 反应器运行压力对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7页
        4.1.4 反应时间对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第57-58页
    4.2 微气泡/臭氧与常规微孔气泡/臭氧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对比第58-68页
        4.2.1 两种臭氧反应器臭氧气泡尺寸的比较第58-59页
        4.2.2 两种臭氧反应器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比较第59-62页
        4.2.3 两种臭氧反应器预处理后出水水质安全性的比较第62-68页
    4.3 微气泡/臭氧与常规微孔气泡/臭氧反应器性能参数的对比第68-76页
        4.3.1 两种臭氧反应器的气含率及气泡溶解性的比较第69-70页
        4.3.2 两种臭氧反应器的臭氧传质效率的比较第70-72页
        4.3.3 两种臭氧反应器的臭氧利用率的比较第72-73页
        4.3.4 两种臭氧反应器的羟基自由基数量的比较第73-75页
        4.3.5 两种臭氧反应器的Zeta电位和pH值的比较第75-76页
    4.4 小结第76-78页
5 三维电极反应器间歇处理微气泡/臭氧反应器出水的研究第78-92页
    5.1 三维电极反应器间歇处理微气泡/臭氧反应器出水的工艺优化/第78-85页
        5.1.1 电流密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79-80页
        5.1.2 循环速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80-81页
        5.1.3 活性炭添加量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81-82页
        5.1.4 Cl~-浓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第82-84页
        5.1.5 适宜条件下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第84-85页
    5.2 三维电极反应器中活性炭吸附与电化学反应的协同效应第85-87页
    5.3 三维电极反应器出水的水质安全性分析第87-91页
        5.3.1 三维电极反应器出水的可生化性及急性生物毒性第87-88页
        5.3.2 三维电极反应器出水的GC-MS分析第88-91页
    5.4 小结第91-92页
6 三维电极反应器中污染物降解动力学及机理研究第92-103页
    6.1 三维电极反应器降解动力学第92-96页
        6.1.1 三维电极反应器反应过程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第92-93页
        6.1.2 三维电极反应器中污染物降解一级动力学模拟第93-95页
        6.1.3 三维电极反应器中污染物降解二级动力学模拟第95-96页
    6.2 三维电极反应器间歇处理污染物的机理研究第96-102页
        6.2.1 Ti/RuO_2-TiO_2电极阳极表面去除污染物的机理第97-98页
        6.2.2 电生氧化剂间接氧化去除污染物的机理第98-100页
        6.2.3 羟基自由基间接氧化去除污染物的机理第100-101页
        6.2.4 带电活性炭微元电极氧化去除污染物的机理第101-102页
    6.3 小结第102-103页
7 微气泡/臭氧-三维电极反应器连续处理系统的性能评价第103-122页
    7.1 三维电极反应器连续处理与间歇处理的工艺参数对比第103-104页
    7.2 三维电极反应器连续处理工艺参数的优化第104-112页
    7.3 微气泡/臭氧-三维电极反应器连续处理系统各单元出水质第112-117页
        7.3.1 连续处理系统各单元出水的污染物浓度及贡献率第112-113页
        7.3.2 连续处理系统各单元出水的可生化性和急性生物毒性第113-114页
        7.3.3 连续处理系统各单元的水质成分第114-117页
    7.4 微气泡/臭氧-三维电极反应器连续处理系统的综合评价第117-120页
    7.5 小结第120-122页
8 结论第122-124页
    8.1 研究结论第122-123页
    8.2 创新点第123页
    8.3 研究课题展望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9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39-14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镍基COS深度净化材料的微观构型设计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超声波强化污水处理厂出水消毒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