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油气层物理论文

甘谷驿油田GT区延长组长4+5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4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页
    1.2 课题来源第8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1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1-12页
        1.4.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2页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2-13页
    1.6 创新点第13-14页
第二章 地层划分对比及构造特征第14-23页
    2.1 区域构造第14-15页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15-20页
        2.2.1 延长组地层划分第15页
        2.2.2 标志层的确定及小层界线第15-18页
        2.2.4 连井地层划分与对比第18-20页
    2.3 构造特征描述第20-23页
第三章 沉积相及沉积作用第23-33页
    3.1 区域沉积背景第23页
    3.2 沉积相的判识标志第23-28页
        3.2.1 颜色标志第23-24页
        3.2.2 沉积构造第24-25页
        3.2.3 生物化石第25-26页
        3.2.4 砂岩的粒度分布特征第26-27页
        3.2.5 测井曲线特征第27-28页
    3.3 沉积微相特征第28-30页
        3.3.1 分流河道微相第28页
        3.3.2 天然堤和决口扇微相第28-29页
        3.3.3 分流间湾微相第29-30页
    3.4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规律第30-33页
第四章 成岩作用第33-43页
    4.1 压实作用第33-34页
    4.2 胶结作用第34-37页
    4.3 溶蚀作用第37-38页
    4.4 交代作用第38-39页
    4.5 破裂作用第39页
    4.6 成岩阶段划分及成岩序列第39-43页
        4.6.1 成岩阶段划分标志第39-41页
        4.6.2 成岩阶段的划分第41-43页
第五章 储层主控因素影响分析第43-50页
    5.1 沉积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第43-45页
        5.1.1 沉积微相对储层的影响第43页
        5.1.2 碎屑成分对储层的影响第43-44页
        5.1.3 碎屑粒度对储层的影响第44-45页
    5.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第45-49页
        5.2.1 压实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第45页
        5.2.2 胶结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第45-48页
        5.2.3 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第48-49页
        5.2.4 交代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第49页
        5.2.5 破裂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第49页
    5.3 构造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第49-50页
第六章 储层特征及分类第50-80页
    6.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50-53页
        6.1.1 碎屑成分第50-51页
        6.1.2 填隙物成分第51-52页
        6.1.3 岩石结构第52-53页
    6.2 储层物性特征第53-55页
    6.3 储层孔隙类型与结构特征第55-59页
        6.3.1 孔隙类型第55-58页
        6.3.2 孔喉结构特征第58-59页
    6.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第59-73页
        6.4.1 层内非均质性第59-65页
        6.4.2 层间非均质性第65-68页
        6.4.3 平面非均质性第68-73页
    6.5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第73-76页
        6.5.1 岩性与电性关系第73-74页
        6.5.2 储层物性与电性的关系第74-75页
        6.5.3 含油性与电性的关系第75-76页
    6.6 储层分类第76-80页
        6.6.1 分类参数的确定第76-77页
        6.6.2 储层分类第77-80页
结论第80-82页
致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25 (OH) D3水平研究
下一篇:糙米食疗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