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7页 |
| 一、研究意义 | 第8-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三、问题提出 | 第15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生命和生命教育的解读 | 第17-23页 |
| ·生命的内涵 | 第17-20页 |
| ·自然性生命 | 第18页 |
| ·精神性生命 | 第18-19页 |
| ·社会性生命 | 第19-20页 |
| ·生命教育的内涵 | 第20-23页 |
| ·认识生命 | 第20页 |
| ·尊重生命 | 第20-21页 |
| ·热爱生命 | 第21页 |
| ·珍惜生命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 | 第23-29页 |
| ·被试结构 | 第23页 |
| ·测量工具 | 第23-24页 |
| ·生活目标量表介绍(PIL) | 第23-24页 |
| ·信度和效度 | 第24页 |
| ·因子分析 | 第24页 |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4-27页 |
| ·大学生生命价值感的总体分析 | 第24-25页 |
| ·大学生生命价值感的差异情况 | 第25-26页 |
| ·死亡态度分析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28页 |
| ·结论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 | 第29-49页 |
| ·实施目标 | 第29-33页 |
| ·珍爱自我 | 第30页 |
| ·创造生命价值 | 第30-31页 |
| ·正确认知死亡 | 第31-32页 |
| ·走向生命的成熟 | 第32-33页 |
| ·创建和谐的生命关系 | 第33页 |
| ·实施原则 | 第33-36页 |
| ·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性 | 第33-34页 |
| ·知情意和行相结合 | 第34页 |
| ·引导、预防与干预相结合 | 第34-35页 |
| ·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整合 | 第35-36页 |
| ·实施途径 | 第36-49页 |
| ·核心课程 | 第36-37页 |
| ·渗透式教育课程 | 第37页 |
| ·心理咨询 | 第37-38页 |
| ·社会实践 | 第38-39页 |
| ·专题教育 | 第39-41页 |
| ·体验式培训 | 第41-47页 |
| ·生命化校园环境建设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高校生命教育的效果评价 | 第49-53页 |
| ·生命教育效果评价的原则 | 第49-50页 |
| ·进行综合评价 | 第49页 |
| ·关注学生的发展 | 第49-50页 |
|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 第50页 |
| ·遵循评价的伦理规范 | 第50页 |
| ·生命教育效果评价的方法 | 第50-51页 |
| ·生命教育效果评价的实施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专著、发表的论文、获奖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