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史学理论论文--史学的哲学基础论文

马克思与韦伯历史观的方法论转向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27页
    (一)国内外研究背景、理路及问题的提出第11-15页
    (二)对当前韦伯与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研究观点的梳理第15-18页
    (三) 韦伯与马克思的方法论研究状况综述第18-23页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第23-27页
第一章 社会历史科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域第27-57页
    一、历史研究的科学化探索路径第27-34页
        (一)理性主义史学第28-29页
        (二)历史主义史学第29-31页
        (三)客观主义史学第31-33页
        (四)实证主义史学第33-34页
    二、历史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第34-42页
        (一)从思辨的历史哲学到分析的历史哲学第34-37页
        (二)新康德主义对历史认识实证化取向的批判第37-39页
        (三)韦伯对思辨历史哲学和实证历史科学的批判第39-42页
    三、超越历史哲学的历史科学第42-52页
        (一)马克思对思辨历史哲学的扬弃第43-46页
        (二)马克思对实证化历史科学的扬弃第46-49页
        (三)作为方法论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第49-52页
    四、马克思与韦伯历史科学认识论旨归第52-57页
第二章 马克思、韦伯历史科学方法论之比较第57-96页
    一、韦伯的历史科学方法论第57-65页
        (一)说明传统与解释传统的综合第57-60页
        (二)有选择的亲和性(elective affinities)第60-62页
        (三)个体性因果分析第62-65页
    二、马克思历史科学的方法论特点第65-76页
        (一)“双重批判”的历史辩证法第65-68页
        (二)“从后思索法”及其具体的总体性内涵第68-72页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庸俗化第72-76页
    三、马克思与韦伯历史科学方法论转向的形成条件第76-93页
        (一)1848-1900的工业化、城市化及工人生活变化第76-79页
        (二)19世纪末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论战第79-83页
        (三)反思普遍理性的德国历史主义第83-88页
        (四)德国浪漫主义历史观的影响第88-91页
        (五)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奥地利经济学派第91-93页
    四、对黑格尔、康德思想的社会历史方法论汲取第93-96页
第三章 现代性分析与方法论的强调第96-137页
    一、马克思、韦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考察第96-106页
        (一)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第96-100页
        (二)异化与理性化的铁笼第100-103页
        (三)马克思与韦伯对东方社会形态变革的探索第103-106页
    二、马克思与韦伯历史观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第106-120页
        (一)作为普遍性法则的历史唯物主义第107-110页
        (二)马克思社会史观中的宏观性与微观性第110-114页
        (三)马克思与韦伯笔下的历史主体第114-116页
        (四)韦伯对理论家和实践家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第116-120页
    三、现代理性批判与历史认识论反思第120-126页
        (一)对理性普遍性能力的认识论追问第120-122页
        (二)韦伯历史相对主义的虚无化预兆第122-126页
    四、社会历史解释中的“一与多”问题第126-137页
        (一)历史必然性与特殊性第126-128页
        (二)波普尔:包涵个体意志的普遍历史科学是否可能第128-131页
        (三)社会历史决定论与变迁论第131-133页
        (四)上层建筑的物化与社会存在的观念化第133-137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与韦伯对20世纪西方历史观的影响第137-173页
    一、历史书写的主观化与多元化第138-143页
        (一)克罗齐、柯林伍德的当代思想史观第138-141页
        (二)颠覆历史客观性的后现代史学第141-143页
    二、社会历史观的意识化与二元论整合第143-158页
        (一)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第143-147页
        (二)后社会史:对物质论和观念论历史观的同构第147-152页
        (三)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与意思形态批判第152-155页
        (四)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基础上的历史观第155-158页
    三、历史认识论的优先性与历史虚无主义第158-173页
        (一)文化、语言认识论转向与历史事实的观念化第158-163页
        (二)“他写”与“自写”:历史书写的意识形态之争第163-168页
        (三)个体的观念、意义生产对社会历史结构的消解第168-173页
第五章 面向多维视域的当代社会历史观变革第173-207页
    一、超越作为研究方法的社会历史观第174-183页
        (一)社会历史观的研究视域与方法论呈现第174-177页
        (二)兼容特殊性和普遍规律性的历史科学思维第177-179页
        (三)统一社会历史观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第179-183页
    二、关注马克思历史观中的微观要素第183-188页
        (一)社会历史观中的意识形态第183-185页
        (二)社会历史观中的人性与道德第185-188页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研究范式转换第188-207页
        (一)超越理论解释范式的实践历史观第189-192页
        (二)研究范式转换下的多元方法论综合第192-199页
        (三)排除社会历史观中目的论与功能论的误读第199-202页
        (四)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多重视域第202-207页
参考文献第207-210页
后记第210-212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
下一篇:迪里拜尔与吴碧霞演唱风格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