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手性简介 | 第12-13页 |
1.2 酰胺类除草剂简介 | 第13-15页 |
1.2.1 酰胺类除草剂 | 第13-14页 |
1.2.2 异丙甲草胺的使用及制毒机理 | 第14-15页 |
1.3 手性化合物拆分方法及异丙甲草胺拆分现状 | 第15-18页 |
1.3.1 手性化合物拆分方法 | 第15-17页 |
1.3.2 异丙甲草胺的拆分现状 | 第17-18页 |
1.4 水体富营养化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 第18-23页 |
1.4.1 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 第18-19页 |
1.4.2 铜绿微囊藻概述 | 第19-20页 |
1.4.3 环境因子对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 第20-23页 |
1.4.3.1 环境因子对有机污染物毒性的影响 | 第20-22页 |
1.4.3.2 不同营养条件下污染物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差异 | 第22-23页 |
1.5 文章研究目标基本思路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异丙甲草胺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 第24-32页 |
2.1 前言 | 第24-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0页 |
2.3.1 流动相中乙醇含量对分离度的影响 | 第26-29页 |
2.3.2 流速对分离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3 柱温对分离度的影响 | 第30页 |
2.3.4 色谱条件优化 | 第30页 |
2.3.5 绝对构型的判断 | 第30页 |
2.4 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不同氮素水平下Rac-异丙甲草胺与S-异丙甲草胺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完整性及微囊藻毒素产生与释放影响差异 | 第32-57页 |
3.1 前言 | 第3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2-33页 |
3.2.2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及藻细胞密度的确定 | 第33-34页 |
3.2.3 Rac-异丙甲草胺,S-异丙甲草胺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效应测定 | 第34-35页 |
3.2.4 细胞完整性的测定 | 第35页 |
3.2.5 藻毒素的测定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52页 |
3.3.1 不同氮素水平下异丙甲草胺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差异 | 第36-39页 |
3.3.2 不同氮素水平异丙甲草胺对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完整性的影响差异 | 第39-44页 |
3.3.3 异丙甲草胺对铜绿微囊藻藻毒素MC-RR产生与释放影响 | 第44-50页 |
3.3.4 不同氮素水平下异丙甲草胺对铜绿微囊藻藻毒素MC-RR产生与释放影响 | 第50-52页 |
3.4 小结 | 第52-57页 |
第4章 异丙甲草胺对铜绿微囊藻毒性的对映体差异 | 第57-70页 |
4.1 前言 | 第57-5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3页 |
4.2.1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9页 |
4.2.2 异丙甲草胺的拆分及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59-60页 |
4.2.3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及藻细胞密度的确定 | 第60页 |
4.2.4 不同构型的异丙甲草胺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效应测定 | 第60页 |
4.2.5 细胞完整性的测定 | 第60页 |
4.2.6 叶绿素a的测定 | 第60页 |
4.2.7 软X射线显微成像(STXM) | 第60-61页 |
4.2.8 铜绿微囊藻中微量金属元素Fe转运蛋白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61-63页 |
4.2.9 不同构型的异丙甲草胺对铜绿微囊藻mcyD、mcyH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69页 |
4.3.1 异丙甲草胺分离效果及标准曲线 | 第63-64页 |
4.3.2 不同构型的异丙甲草胺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效应测定 | 第64-65页 |
4.3.3 不同构型的异丙甲草胺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4 不同构型的异丙甲草胺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的影响 | 第66页 |
4.3.5 不同构型的异丙甲草胺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内铁元素分布的影响 | 第66-68页 |
4.3.6 不同构型的异丙甲草胺对铜绿微囊藻mcyD和mcyH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5.2 创新点 | 第71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