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8页 |
| ·概述 | 第7-9页 |
|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 第9-13页 |
| ·静力理论阶段 | 第9-10页 |
| ·反应谱理论阶段 | 第10-11页 |
| ·动力理论阶段 | 第11-12页 |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阶段 | 第12-13页 |
|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变化 | 第13-15页 |
| ·提高结构延性 | 第13页 |
| ·验算结构损伤后的变形性能 | 第13-14页 |
| ·地震响应计算方法的改进 | 第14页 |
| ·多阶段设计方法 | 第14页 |
| ·减隔震结构的应用 | 第14页 |
| ·配筋构造和落梁防止措施 | 第14-15页 |
|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性能指标 | 第15页 |
| ·高墩桥梁抗震设计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6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桥梁结构非线性模拟及计算方法 | 第18-27页 |
| ·概述 | 第18页 |
| ·弹塑性纤维梁柱单元 | 第18-22页 |
| ·单元基本假定 | 第18-19页 |
| ·单元截面的力与变形关系 | 第19-20页 |
| ·单元柔度矩阵 | 第20-22页 |
| ·Perform-3D 程序介绍及使用 | 第22-23页 |
| ·材料本构模型 | 第23-27页 |
| ·钢筋应力-应变关系 | 第23-24页 |
| ·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影响典型空心薄壁高墩延性性能的因素 | 第27-42页 |
| ·概述 | 第27-28页 |
| ·分析所采用模型的参数和分析理论 | 第28-30页 |
| ·计算模型 | 第28-29页 |
| ·分析理论 | 第29-30页 |
| ·轴压比的影响 | 第30-33页 |
| ·纵向配筋的影响 | 第33-37页 |
| ·纵筋强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 ·配筋率的影响 | 第34-37页 |
| ·约束箍筋的影响 | 第37-40页 |
|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桥梁高墩非线性分析 | 第42-67页 |
| ·非线性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简介 | 第42页 |
|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简介 | 第42-44页 |
| ·建立计算模型 | 第44-47页 |
| ·合理的单墩计算模型 | 第44页 |
| ·模型参数设定 | 第44-47页 |
| ·各模型在相同荷载下进入塑性区域长度的比较 | 第47-52页 |
| ·不同侧向荷载分布方式的Pushover 分析结果 | 第52-65页 |
| ·常用的几种侧向力分布方式 | 第53-55页 |
| ·各模型地震作用下侧向荷载分布 | 第55-61页 |
| ·采用不同侧向力分布模式的Pushover 分析结果 | 第61-64页 |
| ·桥墩位移延性能力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采用能力谱法对桥墩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 第67-74页 |
| ·能力谱法简介 | 第67页 |
| ·建立能力谱和需求谱 | 第67-69页 |
| ·需求谱折减 | 第69-71页 |
| ·求取性能点 | 第71页 |
| ·能力评价 | 第71页 |
| ·采用能力谱法评估各模型地震作用下性能 | 第71-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74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 ·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