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3-17页 |
(一)一般资料 | 第13页 |
(二)影像测量 | 第13-15页 |
(三)位置量化、范围选择、程度处理 | 第15-16页 |
(四)统计分析 | 第16-17页 |
结果 | 第17-20页 |
(一)各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差及男女间各参数比较 | 第17-18页 |
(二)腰椎间盘退变特点与年龄、BMI、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 .. 13(三)不同PI组椎间盘退变特点的比较 | 第18-20页 |
讨论 | 第20-22页 |
全文小结 | 第22-23页 |
附录 | 第23-25页 |
综述及思考 | 第25-40页 |
第一部分:脊柱骨盆矢状面的常用参数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正常人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 第26-28页 |
第三部分: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疾病的关系 | 第28-32页 |
第四部分:脊柱骨盆矢状位的认识和进展 | 第32-37页 |
第五部分:退变失衡矢状位的代偿机制和判断方法 | 第37-38页 |
第六部分:PI形成的假设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