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壮族啵咧艺术研究--以板池屯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的对象 | 第8-9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啵咧的田野调查 | 第14-34页 |
第一节 调查地区的基本概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金龙镇的啵咧艺术现状 | 第15-18页 |
第三节 啵咧器体概述 | 第18-27页 |
一、啵咧的名称演变及其含义 | 第18-20页 |
二、啵咧的构造与制作 | 第20-22页 |
三、啵咧在乐器中的分类 | 第22页 |
四、啵咧的工作原理、音列音域 | 第22-23页 |
五、啵咧的演奏方法 | 第23-26页 |
六、啵咧的音色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啵咧的使用者 | 第27-29页 |
第五节 啵咧的使用场合 | 第29-34页 |
一、丧葬 | 第29-30页 |
二、婚嫁 | 第30-31页 |
三、舞凤 | 第31-32页 |
四、春节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啵咧的源流探析 | 第34-48页 |
第一节 金龙镇本地关于啵咧产生的传说 | 第34-35页 |
第二节 金龙镇的啵咧与越南啵咧的关系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啵咧与唢呐的渊源关系 | 第36-38页 |
第四节 啵咧来源于筚篥 | 第38-48页 |
一、筚篥的源流 | 第38-42页 |
二、筚篥传向啵咧先民的可能性 | 第42-45页 |
三、啵咧与筚篥的关系 | 第45-48页 |
第三章 啵咧艺术的文化土壤 | 第48-57页 |
第一节 啵咧艺术的社会功能 | 第48-53页 |
一、啵咧的奏乐功能 | 第48-49页 |
二、啵咧艺术的文化传承功能 | 第49-50页 |
三、啵咧的法器功能 | 第50-51页 |
四、啵咧艺术的教化功能 | 第51-52页 |
五、啵咧艺术的娱乐功能 | 第52页 |
六、啵咧艺术功能的复杂性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啵咧艺术的相关禁忌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啵咧艺术的文化蕴涵 | 第54-57页 |
一、啵咧的“坊”仪式艺术体现了傣人的祖先崇拜思想 | 第54-55页 |
二、啵咧的“坊”仪式艺术体现了傣人孝的传统美德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啵咧的传承与发展 | 第57-66页 |
第一节 民间传承 | 第57-60页 |
第二节 改良传承 | 第60-62页 |
第三节 啵咧艺术的发展 | 第62-65页 |
第四节 啵咧成功改良的思索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