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结构论文

腔体结构电磁屏蔽特性解析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2页
        1.2.1 开孔屏蔽腔屏蔽效能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2 开孔非连续屏蔽腔屏蔽效能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3 开孔屏蔽腔内传输线负载响应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4 开孔屏蔽腔电磁谐振现象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第22-23页
        1.3.1 主要研究工作第22-23页
        1.3.2 创新点与贡献第23页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第23-26页
第二章 开孔屏蔽腔屏蔽效能ROBINSON算法的修正研究第26-47页
    2.1 传输线矩阵法第26-31页
        2.1.1 基本原理第26-28页
        2.1.2 参量关系第28-30页
        2.1.3 求解步骤第30页
        2.1.4 精度验证第30-31页
    2.2 Robinson算法及其误差第31-34页
        2.2.1 Robinson算法第31-33页
        2.2.2 算法误差分析第33-34页
    2.3 Robinson算法的修正第34-41页
        2.3.1 修正参数确定第35-36页
        2.3.2 误差规律分析第36页
        2.3.3 孔缝阻抗的修正第36-41页
            2.3.3.1 第一次修正第37-39页
            2.3.3.2 第二次修正第39-40页
            2.3.3.3 第三次修正第40-41页
    2.4 修正算法的有效性验证与结果分析第41-46页
        2.4.1 实验设计与配置第41-42页
        2.4.2 验证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2.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开孔屏蔽腔屏蔽效能ROBINSON算法的扩展研究第47-71页
    3.1 导行波理论第47-54页
        3.1.1 传输线理论第47-48页
        3.1.2 矩形波导第48-51页
        3.1.3 矩形谐振腔第51页
        3.1.4 波导激励第51-54页
    3.2 扩展算法的理论推导第54-58页
        3.2.1 原算法的电压响应第54-55页
        3.2.2 任意位置开孔扩展第55-56页
        3.2.3 多孔与孔阵扩展第56页
        3.2.4 多模及任意监测点扩展第56-58页
            3.2.4.1 模式电压响应第56-57页
            3.2.4.2 总的电压响应第57-58页
        3.2.5 电场屏蔽效能第58页
    3.3 扩展算法的有效性验证与结果分析第58-68页
        3.3.1 TLM数值验证第58-66页
            3.3.1.1 单孔电场屏蔽效能验证第58-64页
            3.3.1.2 多孔电场屏蔽效能验证第64-66页
        3.3.2 实验验证第66-68页
    3.4 关于扩展算法的讨论与结论第68-69页
        3.4.1 入射平面波第68页
        3.4.2 孔位置系数第68-69页
        3.4.3 多孔与孔阵第69页
        3.4.4 算法的适用范围第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四章 开孔非连续屏蔽腔屏蔽效能的计算方法研究第71-91页
    4.1 传输线网络BLT方程第71-73页
        4.1.1 双线传输线BLT方程第71-73页
        4.1.2 传输线网络BLT方程第73页
    4.2 非连续结构的等效电路及散射矩阵第73-79页
        4.2.1 非连续结构的等效电路第74-78页
            4.2.1.1 金属薄板开矩形孔第74页
            4.2.1.2 电容性阶梯第74-75页
            4.2.1.3 电感性阶梯第75-76页
            4.2.1.4 电容性薄板第76页
            4.2.1.5 电感性薄板第76-77页
            4.2.1.6 电容性厚块第77页
            4.2.1.7 电感性厚块第77-78页
        4.2.2 常用二端口电路的散射矩阵第78-79页
    4.3 非连续腔体屏效的BLT计算方法推导第79-83页
        4.3.1 非连续腔体的等效电路模型第79-80页
        4.3.2 非连续腔体的BLT计算模型第80-82页
            4.3.2.1 电压向量V第80页
            4.3.2.2 散射矩阵S第80-81页
            4.3.2.3 传播矩阵 Γ第81页
            4.3.2.4 源向量E第81页
            4.3.2.5 监测点电压及屏蔽效能第81-82页
        4.3.3 BLT计算模型的扩展第82-83页
    4.4 计算方法的有效性验证与结果分析第83-90页
        4.4.1 BLT计算模型的精度验证第86-87页
        4.4.2 非连续结构对谐振频率的影响第87-89页
        4.4.3 非连续结构对屏蔽效能的影响第89-90页
    4.5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开孔腔内传输线负载所受电磁干扰的计算方法研究第91-108页
    5.1 电磁拓扑基本理论第91-94页
        5.1.1 电磁拓扑的基本思想第91-93页
        5.1.2 电磁拓扑的分析步骤第93-94页
    5.2 Agrawal形式的BLT方程第94-97页
        5.2.1 Agrawal形式的电报方程第94-96页
        5.2.2 Agrawal形式的BLT方程第96-97页
    5.3 计算方法的理论推导第97-102页
        5.3.1 平面波辐照腔内传输线问题的拓扑分析第97-98页
        5.3.2 子问题一:开孔屏蔽空腔的耦合电场第98-101页
            5.3.2.1 垂直入射与极化平面波辐照下的腔内耦合电场第98-100页
            5.3.2.2 任意入射与极化平面波辐照下的腔内耦合电场第100-101页
        5.3.3 子问题二:外场辐照下孤立传输线负载的电磁干扰第101-102页
    5.4 计算方法的有效性验证与结果分析第102-106页
        5.4.1 屏蔽空腔耦合场验证第102-104页
        5.4.2 传输线负载响应验证第104-106页
    5.5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六章 开孔屏蔽腔谐振模式的快速预测方法研究第108-127页
    6.1 波导激励与电磁谐振机理概述第108-109页
        6.1.1 波导激励第108页
        6.1.2 谐振机理第108-109页
            6.1.2.1 腔体谐振第109页
            6.1.2.2 孔缝谐振第109页
            6.1.2.3 腔体—孔缝耦合谐振第109页
            6.1.2.4 腔体—激励源耦合谐振第109页
    6.2 孔缝尺寸与分布对电磁谐振的影响研究第109-116页
        6.2.1 孔缝尺寸对电磁谐振的影响第109-113页
        6.2.2 孔缝分布对电磁谐振的影响第113-116页
    6.3 腔体谐振模式的预测方法研究第116-117页
    6.4 预测方法的有效性验证与结果分析第117-126页
        6.4.1 数值验证第117-121页
            6.4.1.1 J_y等效激励源激励第118-120页
            6.4.1.2 一般激励源激励第120-121页
        6.4.2 实验验证第121-126页
    6.5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27-129页
    7.1 全文总结第127-128页
    7.2 后续工作展望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38-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载波混合信号检测识别和分离技术研究
下一篇:大型线性系统与分数阶方程求解及在电磁计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