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4-15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3.1 PPP模式研究 | 第16页 |
| 1.3.2 PPP模式的风险研究 | 第16-17页 |
| 1.3.3 PPP模式的契约治理 | 第17页 |
| 1.3.4 PPP模式的激励研究 | 第17-18页 |
| 1.3.5 研究现状评析 | 第18页 |
| 1.4 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及福建省PPP模式推广现状 | 第21-31页 |
| 2.1 PPP模式的概述 | 第21-24页 |
| 2.1.1 PPP模式的内涵 | 第21页 |
| 2.1.2 PPP模式的三大类型 | 第21-23页 |
| 2.1.3 PPP模式典型结构 | 第23-24页 |
| 2.2 激励问题研究 | 第24-26页 |
| 2.2.1 政府激励机制 | 第24-25页 |
| 2.2.2 激励理论 | 第25-26页 |
| 2.3 结构方程模型 | 第26-27页 |
| 2.3.1 测量模型 | 第26-27页 |
| 2.3.2 结构模型 | 第27页 |
| 2.4 福建省PPP模式实践的推广状况 | 第27-31页 |
| 2.4.1 福建省PPP模式实践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 2.4.2 当前福建省PPP模式的应用现状 | 第28-29页 |
| 2.4.3 福建省PPP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 第3章 政府激励因素识别与问卷设计 | 第31-39页 |
| 3.1 PPP项目政府激励指标体系影响因素识别 | 第31-33页 |
| 3.1.1 文献研究法识别政府激励因素 | 第31-32页 |
| 3.1.2 政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激励因子 | 第32-33页 |
| 3.2 问卷设计 | 第33-34页 |
| 3.3 预测问卷数据分析 | 第34-37页 |
| 3.3.1 效度分析 | 第35-37页 |
| 3.3.2 信度分析 | 第3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4章 基于SEM的PPP模式政府激励机制模型构建 | 第39-54页 |
| 4.1 正式问卷的数据收集和检验 | 第39-42页 |
| 4.1.1 数据的来源 | 第39页 |
| 4.1.2 样本特征描述 | 第39-40页 |
| 4.1.3 效度检验 | 第40-41页 |
| 4.1.4 信度检验 | 第41-42页 |
| 4.2 模型的构建和识别 | 第42-44页 |
| 4.2.1 模型的构建 | 第42页 |
| 4.2.2 模型的假设 | 第42-43页 |
| 4.2.3 模型的识别 | 第43-44页 |
| 4.3 模型拟合 | 第44-48页 |
| 4.3.1 参数估计 | 第44-45页 |
| 4.3.2 正态性分布 | 第45-46页 |
| 4.3.3 初始模型检验 | 第46-47页 |
| 4.3.4 初始模型拟合结果 | 第47-48页 |
| 4.4 模型修正 | 第48-50页 |
| 4.5 模型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5章 以福建某污水处理厂激励机制构建为例 | 第54-63页 |
| 5.1 构建某污水处理厂PPP项目的政府激励机制 | 第54-59页 |
| 5.1.1 政府在行政层面的激励 | 第54页 |
| 5.1.2 政府在经济层的支持 | 第54-55页 |
| 5.1.3 法律法规层面的保障 | 第55-57页 |
| 5.1.4 项目增值层面的激励构建 | 第57-59页 |
| 5.2 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测评 | 第59-60页 |
| 5.3 构建PPP项目政府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 第60-62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6.1 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63-64页 |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 附录 问卷调研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