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固体物理学论文--固体性质论文--光学性质论文--发光学论文

稀土发光材料中往返能量传递的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5-33页
    1.1 稀土发光材料第15-16页
    1.2 稀土离子掺杂的上转换发光概述第16-22页
    1.3 稀土离子掺杂的下转换发光概述第22-29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第29-33页
第2章 基本原理第33-47页
    2.1 稀土离子能级结构和光谱理论第33-37页
    2.2 能量传递机理第37-39页
    2.3 上转换发光机理第39-40页
    2.4 下转换发光机理第40-43页
    2.5 发光材料性能表征第43-47页
第3章 样品制备及表征第47-51页
    3.1 样品制备第47-48页
    3.2 样品表征第48-51页
第4章 Ce~(3+), Pr~(3+)共掺Lu_3Al_5O_(12)中Pr~(3+)→Ce~(3+)→Pr~(3+)往返能量传递机理第51-63页
    4.1 Lu_3Al_5O_(12):Ce~(3+), Pr~(3+)材料制备及物相分析第52-53页
    4.2 Lu_3Al_5O_(12):Ce~(3+), Pr~(3+)材料中发生能量传递的光谱证据第53-54页
    4.3 掺杂浓度影响的光谱分布及往返能量传递第54-57页
    4.4 Ce~(3+)→Pr~(3+)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第57-60页
    4.5 Lu_3Al_5O_(12):Ce~(3+), Pr~(3+)材料温度特性研究第60-62页
    4.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Y_2O_3:Tm~(3+)/Yb~(3+)下转换发光性质及Tm~(3+)→Yb~(3+)→Tm~(3+)往返能量传递机理第63-75页
    5.1 Y_2O_3:Tm~(3+)/Yb~(3+)材料制备及物相分析第64-65页
    5.2 Yb~(3+)浓度影响的Tm~(3+):~3F_4发光增强的光谱证据第65-67页
    5.3 Tm~(3+)-Yb~(3+)-Tm~(3+)往返能量传递的理论分析第67-69页
    5.4 往返能量传递与直接激发Yb~(3+)时Yb~(3+)→Tm~(3+)能量传递第69-70页
    5.5 θ值和 Tm~(3+):~3H_4能级的辐射寿命第70-72页
    5.6 本章小结第72-75页
第6章 Lu_2O_3:Tm~(3+)/Yb~(3+)上转换发光性质及能量传递机理第75-87页
    6.1 Lu_2O_3:Tm~(3+)/Yb~(3+)材料制备及物相分析第76-77页
    6.2 Lu_2O_3:Tm~(3+)/Yb~(3+)中掺杂浓度影响的光谱分布及能量传递第77-81页
    6.3 Tm~(3+):~3F_4、~3H_4能级总能量传递系数随掺杂浓度变化的理论分析第81-84页
    6.4 本章小结第84-87页
第7章 Ba_2Y_3(SiO_4)_3F:Ce~(3+),Tb~(3+)荧光粉的发光性质及温度特性第87-97页
    7.1 Ba_2Y_3(SiO_4)_3F:Ce~(3+),Tb~(3+)材料制备及物相分析第88-89页
    7.2 Ba_2Y_3(SiO_4)_3F:Ce~(3+),Tb~(3+)材料中发生能量传递的光谱证据第89-91页
    7.3 Ba_2Y_3(SiO_4)_3F:Ce~(3+),Tb~(3+)材料的发光性质第91-95页
    7.4 Ba_2Y_3(SiO_4)_3F:Ce~(3+),Tb~(3+)材料的温度特性第95-96页
    7.5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97-101页
    8.1 结论第97-99页
    8.2 展望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9页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119-121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第121-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口径、宽视场光学遥感器像元级辐射定标与校正方法研究
下一篇:复杂背景下的空间目标自动识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