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34页 |
第一章 大豆南方茎溃疡病、大豆北方茎溃疡病和拟茎点种腐病研究进展及其病原菌检测 | 第14-34页 |
第一节 三种病害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 病害的发现及病原菌 | 第14-16页 |
1.1 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PM)形态特征 | 第14-15页 |
1.2 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DPC)形态特征 | 第15页 |
1.3 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L)形态特征 | 第15-16页 |
2 病原生物学特性 | 第16-20页 |
2.1 病害循环与传播途径 | 第16页 |
2.2 发病规律 | 第16-17页 |
2.3 地理分布、寄主、症状及危害 | 第17-20页 |
第二节 三种病原菌检测技术的研究应用 | 第20-28页 |
1 传统的形态学检测技术 | 第20-21页 |
2 免疫学检测技术 | 第21页 |
3 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分子检测技术 | 第21-22页 |
4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 第22-26页 |
4.1 LAMP的原理 | 第23-24页 |
4.2 LAMP结果判定方法 | 第24-26页 |
4.3 LAMP的优势和不足 | 第26页 |
4.4 LAMP技术研究进展 | 第26页 |
5 总结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4页 |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 第34-78页 |
第一章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 | 第36-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1.1 材料 | 第38-39页 |
1.2 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39页 |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9-40页 |
1.4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0页 |
1.5 LAMP扩增产物判断方法 | 第40页 |
1.6 特异性检测 | 第40页 |
1.7 灵敏度检测 | 第40-41页 |
1.8 人工接种大豆发病组织检测 | 第41页 |
1.9 进口大豆中夹带的大豆植株残体人工添加子囊孢子的检测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2.1 针对DPC的teflα-LAMP引物的特异性 | 第42-43页 |
2.2 teflα-LAMP检测灵敏度 | 第43页 |
2.3 发病植株病组织中DPC的检测 | 第43页 |
2.4 进口大豆夹杂的大豆植株残体中人工添加DPC子囊孢子的检测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第二章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 | 第48-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1.1 材料 | 第50-51页 |
1.2 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51页 |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1页 |
1.4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51-52页 |
1.5 LAMP扩断增产物判方法 | 第52页 |
1.6 特异性检测 | 第52页 |
1.7 灵敏度检测 | 第52页 |
1.8 人工接种大豆发病组织检测 | 第52-53页 |
1.9 进口大豆中夹带的大豆植株残体人工添加子囊孢子的检测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2.1 针对DPM的teflα-LAMP引物的特异性 | 第53-54页 |
2.2 teflα-LAMP检测灵敏度 | 第54页 |
2.3 发病植株病组织中DPM的检测 | 第54-55页 |
2.4 进口大豆夹杂的大豆植株残体中人工添加DPM孢子的检测 | 第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第三章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三种大豆检疫性病原菌高通量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58-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1.1 材料 | 第60页 |
1.2 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60页 |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0页 |
1.4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60-61页 |
1.5 LAMP扩增产物判断方法 | 第61页 |
1.6 灵敏度验证 | 第61页 |
1.7 进口大豆中夹带的大豆植株残体人工添加孢子的检测 | 第61-62页 |
1.8 口岸截获进口大豆携带残体样本检测 | 第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2.1 LAMP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验证 | 第62-63页 |
2.2 进口大豆夹杂的大豆植株残体中人工添加孢子的检测 | 第63页 |
2.3 LAMP检测方法与八连排PCR反应管相结合进行高通量检测 | 第63-64页 |
2.4 高通量LAMP体系对口岸截获进口携带的大豆残体样本检测 | 第64-65页 |
3 讨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 | 第68-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3页 |
1.1 材料 | 第70-71页 |
1.2 引物设计与筛选 | 第71页 |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71页 |
1.4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71-72页 |
1.5 LAMP扩增产物判断方法 | 第72页 |
1.6 特异性检测 | 第72页 |
1.7 灵敏度检测 | 第72页 |
1.8 人工接种大豆发病组织检测 | 第72-73页 |
1.9 疑似大豆发病样本检测 | 第7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5页 |
2.1 针对拟茎点种腐病菌的teflα-LAMP引物的特异性 | 第73-74页 |
2.2 teflα-LAMP检测灵敏度 | 第74页 |
2.3 人工接种发病植株病大豆组织的检测 | 第74-75页 |
2.4 田间采集疑似大豆发病样本的检测 | 第75页 |
3 讨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