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地层封堵承压能力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地层承压能力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2.2 地层封堵承压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5-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1.4.1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 第16-17页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封堵后封堵层承压能力计算方法 | 第18-36页 |
2.1 封堵层力学状态分析 | 第18-19页 |
2.1.1 封堵层承压能力研究背景 | 第18页 |
2.1.2 封堵层力学状态分析 | 第18-19页 |
2.2 封堵层整体位移计算模型 | 第19-28页 |
2.2.1 封堵层整体位移力学模型建立 | 第20-23页 |
2.2.2 影响封堵层发生位移失稳因素分析 | 第23-27页 |
2.2.3 防止封堵层发生位移失稳条件 | 第27-28页 |
2.3 封堵层结构破坏计算模型 | 第28-34页 |
2.3.1 封堵层结构破坏力学模型建立 | 第28-30页 |
2.3.2 影响封堵层结构强度的因素 | 第30-34页 |
2.3.3 提高封堵层结构强度方法 | 第34页 |
2.4 封堵层承压能力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封堵后裂缝承压能力计算方法 | 第36-49页 |
3.1 裂缝长度延伸模型建立 | 第36-38页 |
3.2 裂缝高度延伸模型建立 | 第38-41页 |
3.3 影响裂缝延伸因素分析 | 第41-46页 |
3.3.1 影响裂缝长度延伸因素分析 | 第41-44页 |
3.3.2 影响裂缝高度延伸因素分析 | 第44-46页 |
3.4 封堵后裂缝承压能力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3.4.1 裂缝在长度方向的承压能力计算模型 | 第46-47页 |
3.4.2 裂缝在高度方向的承压能力计算方法 | 第47页 |
3.4.3 裂缝承压能力的计算方法 | 第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封堵后地层承压能力计算方法 | 第49-60页 |
4.1 封堵后地层承压能力计算模型建立 | 第49-58页 |
4.1.1 地层应力分布变化理论基础 | 第49页 |
4.1.2 裂缝诱导应力场模型 | 第49-51页 |
4.1.3 裂缝诱导应力场模型求解 | 第51-52页 |
4.1.4 裂缝诱导应力场计算结果 | 第52-53页 |
4.1.5 裂缝周围地层应力场规律 | 第53-55页 |
4.1.6 封堵后地层承压能力计算方法 | 第55-58页 |
4.2 影响地层承压能力因素研究 | 第58页 |
4.3 薄弱地层封堵承压能力计算方法 | 第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薄弱地层封堵承压能力分析软件 | 第60-70页 |
5.1 软件整体设计思路 | 第60-61页 |
5.2 软件主要功能 | 第61-64页 |
5.2.1 地应力和破裂压力剖面建立 | 第61-63页 |
5.2.2 地层封堵承压能力计算 | 第63-64页 |
5.3 计算实例 | 第64-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0-71页 |
6.1 结论 | 第70页 |
6.2 建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