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前言 | 第10页 |
1.1 病原学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1.1 病原形态与培养特性 | 第10-11页 |
1.1.2 血清学研究 | 第11-12页 |
1.1.3 基因型研究 | 第12-13页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3页 |
1.3 毒力因子研究 | 第13-14页 |
1.4 致病机理研究 | 第14-15页 |
1.5 疫苗研究 | 第15页 |
1.6 防治研究 | 第15-16页 |
1.7 总结与展望 | 第16页 |
1.8 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第2章 副猪嗜血杆菌的鉴定 | 第18-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2.1.1 病料来源 | 第18页 |
2.1.2 细菌来源 | 第18页 |
2.1.3 主要药品和试剂盒 | 第18-19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2.1.5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1 病原菌的分离 | 第20页 |
2.2.2 革兰氏染色镜检 | 第20页 |
2.2.3 卫星生长现象 | 第20页 |
2.2.4 生化鉴定 | 第20-21页 |
2.2.5 PCR鉴定 | 第21-22页 |
2.2.6 药敏试验 | 第22页 |
2.3 结果 | 第22-28页 |
2.3.1 细菌分离结果 | 第22页 |
2.3.2 染色镜检结果 | 第22-23页 |
2.3.3 生化鉴定结果 | 第23页 |
2.3.4 卫星生长现象结果 | 第23-24页 |
2.3.5 PCR鉴定结果 | 第24-25页 |
2.3.6 菌株测序 | 第25-27页 |
2.3.7 药敏试验结果 | 第27-28页 |
2.4 讨论与分析 | 第28-30页 |
2.4.1 副猪嗜血杆菌的染色镜检 | 第28-29页 |
2.4.2 副猪嗜血杆菌的生化鉴定 | 第29页 |
2.4.3 副猪嗜血杆菌的卫星生长现象 | 第29-30页 |
2.4.4 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敏试验 | 第30页 |
2.5 结论 | 第30-32页 |
第3章 副猪嗜血杆菌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 第32-4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2-34页 |
3.1.1 细菌菌种 | 第32页 |
3.1.2 主要药品 | 第32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3.1.4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 第33-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2.1 副猪嗜血杆菌在37℃下培养基的选择 | 第34页 |
3.2.2 副猪嗜血杆菌在不同NAD浓度TSA培养基下对温度的选择 | 第34页 |
3.2.3 副猪嗜血杆菌有氧培养和无氧培养 | 第34页 |
3.2.4 副猪嗜血杆菌在不同NAD浓度TSB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 第34-35页 |
3.2.5 副猪嗜血杆菌甘油保菌及其复活状况 | 第35页 |
3.3 结果 | 第35-41页 |
3.3.1 副猪嗜血杆菌在37℃下培养基的选择结果 | 第35-36页 |
3.3.2 副猪嗜血杆菌在不同NAD浓度TSA固体培养基上不同温度下的对比 | 第36-37页 |
3.3.3 副猪嗜血杆菌有氧培养与厌氧培养比较结果 | 第37页 |
3.3.4 副猪嗜血杆菌在不同NAD浓度的TSB液体培养基上的生长对比结果 | 第37-40页 |
3.3.5 副猪嗜血杆菌甘油保菌的复活结果 | 第40-41页 |
3.4 讨论与分析 | 第41-42页 |
3.4.1 副猪嗜血杆菌37℃在巧克力培养基和TSA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 | 第41页 |
3.4.2 副猪嗜血杆菌在不同NAD浓度的TSA固体培养基的温度要求 | 第41页 |
3.4.3 副猪嗜血杆菌在不同NAD浓度的TSB液体培养基的生长 | 第41-42页 |
3.4.4 副猪嗜血杆菌甘油保存的安全复活时限 | 第42页 |
3.5 结论 | 第42-43页 |
总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