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以丛台区星城国际社区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及个案选取缘由 | 第9-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三)个案选取缘由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一)国外研究 | 第14-16页 |
(二)国内研究 | 第16-17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概念及基本理论 | 第20-24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一、社区 | 第20-21页 |
二、社区公共安全 | 第21页 |
三、公共安全治理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基本理论 | 第22-24页 |
一、公共安全理论 | 第22页 |
二、犯罪心理学理论 | 第22-23页 |
三、社区警务理论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丛台区星城国际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现状 | 第24-32页 |
第一节 丛台区星城国际社区概况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丛台区星城国际社区公共安全基本调查 | 第26-29页 |
第三节 丛台区星城国际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现状 | 第29-32页 |
一、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意见基本明确、思路基本清晰 | 第30页 |
二、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制度初步完善、消防问题突出 | 第30-31页 |
三、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成果初见成效、仍有潜在威胁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丛台区星城国际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2-40页 |
第一节 社区内部公共安全治理问题 | 第32-35页 |
一、社区居民公共安全意识淡薄 | 第32-33页 |
二、社区公共安全监督机制缺乏 | 第33-34页 |
三、社区公共安全管理能力不足 | 第34-35页 |
第二节 社区外部公共安全治理问题 | 第35-40页 |
一、社区公共安全事故隐患突出 | 第35-37页 |
二、社区公共资源利用矛盾凸显 | 第37-38页 |
三、社区公共治安形势较为严峻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丛台区星城国际社区公共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8页 |
第一节 社区公共安全内部影响因素 | 第40-44页 |
一、居民成分结构复杂缺乏有效沟通 | 第40-41页 |
二、群众缺乏公共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 第41-43页 |
三、社区公共安全治理防范资金匮乏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社区公共安全外部影响因素 | 第44-48页 |
一、社区周边环境复杂且呈现开放性 | 第44-45页 |
二、保障设施以及人员配置严重不足 | 第45-46页 |
三、缺乏社区公共安全文化氛围营造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国内外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经验借鉴 | 第48-55页 |
第一节 国外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经验 | 第48-49页 |
一、美国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分析 | 第48页 |
二、日本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分析 | 第48-49页 |
三、新加坡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分析 | 第49页 |
第二节 国内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经验 | 第49-52页 |
一、上海模式分析 | 第50页 |
二、沈阳模式分析 | 第50-51页 |
三、江汉模式分析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52-55页 |
一、经验借鉴 | 第52-53页 |
二、经验启示 | 第53-55页 |
第六章 丛台区星城国际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措施 | 第55-62页 |
第一节 转变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思路 | 第55-57页 |
一、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 | 第55-56页 |
二、加强协同理念的管理模式 | 第56-57页 |
三、注重公共安全治理过程 | 第57页 |
第二节 构建稳定社区安全生态系统 | 第57-58页 |
一、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 第57-58页 |
二、构建打防结合治安体系 | 第58页 |
第三节 完善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机制 | 第58-60页 |
一、完善区域规划 | 第58-59页 |
二、完善监督机制 | 第59页 |
三、完善应急机制 | 第59-60页 |
第四节 加强社区公共安全文化建设 | 第60-62页 |
一、加强公共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 第60-61页 |
二、发动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治理 | 第61-62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A | 第66-68页 |
附录B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