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弧焊机器人在发电设备产品上的应用背景 | 第10-12页 |
1.1.2 弧焊机器人创新工作室成立背景 | 第12-13页 |
1.1.3 弧焊机器人创新工作室人员的绩效评价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3 简单评述 | 第20-2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22-24页 |
1.5 目标与方法 | 第24-2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31页 |
2.1 弧焊机器人创新工作室的概念和特征界定 | 第25-27页 |
2.1.1 弧焊机器人创新工作室的功能 | 第25-26页 |
2.1.2 弧焊机器人创新工作室的架构 | 第26-27页 |
2.2 弧焊机器人创新工作室人员的相关概念和特征界定 | 第27-29页 |
2.2.1 技术人员概念及特征界定 | 第27-28页 |
2.2.2 管理人员概念及特征界定 | 第28页 |
2.2.3 焊接操作人员概念及特征界定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弧焊机器人创新工作室人员现行绩效评价的分析 | 第31-36页 |
3.1 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 第31-34页 |
3.1.1 弧焊机器人创新工作室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1-33页 |
3.1.2 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 第33-34页 |
3.2 现有绩效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3.3 现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弧焊机器人创新工作室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49页 |
4.1 绩效评价设计思路 | 第36-37页 |
4.2 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7-42页 |
4.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第42-45页 |
4.4 弧焊机器人创新工作室人员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45-47页 |
4.5 多重评价打分修正测评结果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弧焊机器人创新工作室人员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第49-68页 |
5.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49-56页 |
5.1.1 技术人员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5.1.2 管理人员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5.1.3 操作人员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5.2 弧焊机器人创新工作室人员的绩效评价实例 | 第56-63页 |
5.2.1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 | 第57页 |
5.2.2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评语集 | 第57页 |
5.2.3 基于专家评分的模糊评价 | 第57-62页 |
5.2.4 结合领导评分的评价结果 | 第62-63页 |
5.3 基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薪酬分配和激励机制 | 第63-65页 |
5.3.1 基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薪酬方案 | 第63-64页 |
5.3.2 基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激励机制 | 第64-65页 |
5.4 弧焊机器人创新工作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果分析 | 第65页 |
5.5 弧焊机器人创新工作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带来的成效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一 | 第74-79页 |
附录二 | 第79-81页 |
附录三 | 第81-83页 |
附录四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