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双螺杆挤出机发展史 | 第10-12页 |
1.3 双螺杆挤出机发展趋势 | 第12页 |
1.4 平行双螺杆挤出机特点 | 第12-13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3-1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第2章 双螺杆挤出机挤出理论 | 第16-28页 |
2.1 不同种类啮合型双螺杆挤出机的比较 | 第16-17页 |
2.1.1 啮合同向平行双螺杆挤出机 | 第16页 |
2.1.2 啮合异向平行双螺杆挤出机 | 第16页 |
2.1.3 锥形双螺杆挤出机 | 第16-17页 |
2.1.4 阶梯状螺杆挤出机 | 第17页 |
2.2 啮合原理、端面曲线的形成、立体图形数字模型 | 第17-22页 |
2.2.1 啮合原理 | 第17-18页 |
2.2.2 端面曲线的形成及其数学模型 | 第18-20页 |
2.2.3 螺杆立体图形的数学模型 | 第20-22页 |
2.3 中心距与螺顶角的关系 | 第22-23页 |
2.4 螺槽深度的计算 | 第23-25页 |
2.5 双螺杆横截面积和体积参数的计算 | 第25-27页 |
2.5.1 机筒面积的计算 | 第26页 |
2.5.2 螺杆横截面积的计算 | 第26-27页 |
2.5.3 螺杆与机筒之间的净面积 | 第27页 |
2.5.4 螺杆与机筒之间的净体积 | 第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模型及流场建立 | 第28-38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模型分析 | 第28-29页 |
3.3 CREO软件简介 | 第29-30页 |
3.4 模型的建立 | 第30-34页 |
3.5 流场的建立 | 第34-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流场分析前处理 | 第38-46页 |
4.1 有限单元法 | 第38-39页 |
4.2 ANSYS软件简介 | 第39-40页 |
4.2.1 workbench简介 | 第39页 |
4.2.2 ICEM CFD简介 | 第39-40页 |
4.3 网格划分 | 第40-45页 |
4.3.1 失败的例子 | 第41-42页 |
4.3.2 ICEM网格划分 | 第42-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流场分析及对比 | 第46-58页 |
5.1 Fluent模块简介 | 第46-47页 |
5.2 模型前处理设置 | 第47-48页 |
5.3 求解设置 | 第48-49页 |
5.4 后处理分析 | 第49-53页 |
5.4.1 速度分布 | 第49-50页 |
5.4.2 压力分布 | 第50-52页 |
5.4.3 流体迹线分布 | 第52-53页 |
5.5 流场分析对比 | 第53-55页 |
5.5.1 速度矢量对比 | 第53-54页 |
5.5.2 压力对比 | 第54-55页 |
5.5.3 流体迹线分布对比 | 第55页 |
5.6 结论 | 第55-5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流固耦合分析 | 第58-66页 |
6.1 流固耦合简介 | 第58页 |
6.2 流固耦合模型建立 | 第58-61页 |
6.2.1 流场数学模型 | 第59页 |
6.2.2 本构方程 | 第59-60页 |
6.2.3 方程组的建立 | 第60页 |
6.2.4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6.3 流场的分析 | 第61-62页 |
6.4 流固耦合分析 | 第62-64页 |
6.4.1 前处理设置 | 第63页 |
6.4.2 导入流场载荷分析 | 第63-64页 |
6.5 不同情况的分析 | 第64-6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