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导言 | 第15-27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二、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三、本论文的思路和框架 | 第21-24页 |
四、本论文的难点、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4-27页 |
第一章 不同量子理论解释下的波函数 | 第27-39页 |
1.1 量子力学初期对波函数的看法 | 第27-30页 |
1.2 量子力学近期对波函数的看法 | 第30-34页 |
1.2.1 玻姆理论解释下波函数的意义 | 第30-31页 |
1.2.2 多世界解释下的波函数的意义 | 第31-32页 |
1.2.3 模态解释下波函数的意义 | 第32-33页 |
1.2.4 量子贝叶斯解释下波函数的意义 | 第33-34页 |
1.3 浅探波函数意义的多样性 | 第34-38页 |
1.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二章 玻姆解释语境下的波函数 | 第39-63页 |
2.1 科学解释语境 | 第39-46页 |
2.1.1 科学解释 | 第39-42页 |
2.1.2 科学解释语境的结构和功能 | 第42-46页 |
2.2 语境分析方法及其主要原则 | 第46-49页 |
2.2.1 语境分析方法 | 第46页 |
2.2.2 语境分析方法的主要原则 | 第46-49页 |
2.3 玻姆语境下作为法则的波函数 | 第49-61页 |
2.3.1 作为法则的波函数 | 第50-54页 |
2.3.2 作为法则的波函数的困境以及解决方式 | 第54-58页 |
2.3.3 结束语:特定语境下的一种新平台 | 第58-61页 |
2.4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波函数实在论的困境及出路 | 第63-91页 |
3.1 科学理论的语义分析 | 第63-67页 |
3.1.1 语义分析方法 | 第63-65页 |
3.1.2 “实在”与语义分析方法 | 第65-67页 |
3.2 波函数实在论的两大难题 | 第67-74页 |
3.2.1 波函数实在论 | 第68-69页 |
3.2.2 宏观客体难题 | 第69-73页 |
3.2.3 经验上的不相关性威胁 | 第73-74页 |
3.3 波函数实在论的出路 | 第74-82页 |
3.3.1 走向波函数反实在论 | 第74-76页 |
3.3.2 走向量子态实在论 | 第76-77页 |
3.3.3 走向量子场论 | 第77-78页 |
3.3.4 走向结构实在论 | 第78-82页 |
3.4 走向语境论的波函数实在论 | 第82-88页 |
3.4.1 以“语境”为基底进行讨论的缘由 | 第82-83页 |
3.4.2 语境论解释的优势 | 第83-84页 |
3.4.3 走向语境论的波函数实在论 | 第84-88页 |
3.5 小结 | 第88-91页 |
第四章 波函数语义解读的延伸与升华——量子空间研究 | 第91-125页 |
4.1 量子空间的基本实体及特征 | 第91-108页 |
4.1.1 量子空间的基本本体 | 第91-93页 |
4.1.2 量子空间基本实体的特征——以玻姆解释群为例 | 第93-98页 |
4.1.3 量子力学解释语境下量子空间的结构 | 第98-108页 |
4.2 量子空间的维度 | 第108-122页 |
4.2.1 量子空间维度的语义多维性 | 第109-113页 |
4.2.2 量子空间维度的真假探索 | 第113-119页 |
4.2.3 量子空间维度在给定语境下的统一 | 第119-122页 |
4.3 小结 | 第122-125页 |
第五章 量子空间的隐喻分析 | 第125-135页 |
5.1 科学语言与隐喻思维 | 第125-128页 |
5.2 科学隐喻的基本特征及其在量子理论内的应用 | 第128-131页 |
5.2.1 科学隐喻的基本特征 | 第128-129页 |
5.2.2 科学隐喻在量子理论内的应用 | 第129-131页 |
5.3 量子空间内隐喻思维的应用 | 第131-134页 |
5.3.1 量子空间内基础本体的隐喻介入 | 第131-133页 |
5.3.2 量子空间模型建构过程内隐喻思维之体现 | 第133-134页 |
5.4 小结 | 第134-135页 |
结束语 | 第135-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5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