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6页 |
| Abstract | 第16-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 ·叠加型紧凑化脉冲发生器的发展概述 | 第18-26页 |
| ·基于IVA型的脉冲发生器 | 第19-20页 |
| ·基于Marx型的脉冲发生器 | 第20-23页 |
| ·基于层叠Blumlein型的脉冲发生器 | 第23-26页 |
| ·长脉冲形成线的发展概述 | 第26-30页 |
| ·低介电常数介质形成线 | 第26-28页 |
| ·中等介电常数液体介质形成线 | 第28页 |
| ·传统PFN | 第28-29页 |
| ·平板PFN | 第29-30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30-34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30-32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层叠Blumlein线短路路径及增阻技术的研究 | 第34-49页 |
| ·层叠Blumlein线的基本特征 | 第34-38页 |
| ·Blumlein线的放电原理 | 第34-37页 |
| ·层叠Blumlein线的放电原理 | 第37-38页 |
| ·短路路径的存在方式及对波形的影响 | 第38-42页 |
| ·多气体开关层叠Blumlein线的短路路径分析 | 第39-40页 |
| ·窄电长度短路传输线对波形的影响 | 第40-42页 |
| ·增阻技术的研究 | 第42-48页 |
| ·串联电阻方案 | 第42-44页 |
| ·扼流圈方案 | 第44-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三章 全固态多路高压纳秒触发器的研制 | 第49-66页 |
| ·高压纳秒触发器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案的选择 | 第49-51页 |
| ·高压纳秒触发器的基本原理 | 第49-50页 |
| ·重频化全固态高压纳秒触发器的技术方案选择 | 第50-51页 |
| ·磁压缩网络的时间抖动分析 | 第51-53页 |
| ·时延的定义 | 第51-52页 |
| ·时间抖动的定义 | 第52-53页 |
| ·低抖动磁压缩网络的设计指导 | 第53页 |
| ·前级升压电路的研制 | 第53-58页 |
| ·晶闸管驱动电路的设计及实验 | 第54-55页 |
| ·晶闸管闭合型快前沿脉冲变压器的设计及实验 | 第55-58页 |
| ·高压纳秒磁压缩网络的研制 | 第58-63页 |
| ·磁压缩网络的设计 | 第58-60页 |
| ·磁芯恢复电路的设计 | 第60-61页 |
| ·磁压缩网络的装配及测试 | 第61-63页 |
| ·触发系统调试 | 第63-65页 |
| ·重频调试 | 第63-64页 |
| ·时延及抖动测试 | 第64页 |
| ·触发器参数对比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四章 数十μs充电条件下100 kV级Trigatron开关的研制 | 第66-81页 |
| ·引言 | 第66-71页 |
| ·气体开关分类 | 第66-67页 |
| ·电触发开关 | 第67-70页 |
| ·Trigatron开关的基本特性 | 第70-71页 |
| ·数十μs充电型Trigatron开关设计的理论分析 | 第71-74页 |
| ·火花开关的自击穿特点 | 第71-72页 |
| ·触发时延特点 | 第72-74页 |
| ·场增强型Trigatron开关的设计与静电场模拟 | 第74-77页 |
| ·主体结构设计 | 第74-75页 |
| ·静电场模拟研究 | 第75-77页 |
| ·场增强型Trigatron开关的实验研究 | 第77-80页 |
| ·实验平台搭建及调试 | 第77-78页 |
| ·实验结果 | 第78-79页 |
| ·Trigatron开关性能对比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平板PFN相关技术的研究 | 第81-92页 |
| ·PFN的理论分析 | 第81-83页 |
| ·等LC网络的经典理论 | 第81-82页 |
| ·PFN的特点分析 | 第82-83页 |
| ·陶瓷电容的选择与测试 | 第83-87页 |
| ·陶瓷电容的选择 | 第83-86页 |
| ·N4700陶瓷电容的测试 | 第86-87页 |
| ·陶瓷电容-平板型PFN的理论分析与设计 | 第87-91页 |
| ·平板PFN特征参数的分析 | 第87-89页 |
| ·平板PFN的参数测试 | 第89-91页 |
| ·本章小节 | 第91-92页 |
| 第六章 脉冲发生器的集成和初步实验研究 | 第92-104页 |
| ·发生器主体研制 | 第92-96页 |
| ·单元模块研制 | 第92-93页 |
| ·开关组件设计 | 第93-94页 |
| ·层叠Blumlein线的整体布局 | 第94-95页 |
| ·触发电缆扼流圈的设计 | 第95页 |
| ·发生器的整体布局 | 第95-96页 |
| ·辅助系统研制 | 第96-100页 |
| ·脉冲充电系统 | 第96-98页 |
| ·控制系统 | 第98-100页 |
| ·多级Blumlein线的叠加实验研究 | 第100-103页 |
| ·单级Blumlein线放电实验 | 第100-102页 |
| ·多级层叠Blumlein线放电实验 | 第102-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 ·主要工作及结果 | 第104-106页 |
| ·关键技术的解决 | 第104-105页 |
| ·关键器件的研制 | 第105-106页 |
| ·脉冲发生器的集成和初步实验研究 | 第106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07-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7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