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10-13页 |
(一)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排污权交易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排污权交易制度基础理论 | 第13-23页 |
第一节 排污权交易制度概述 | 第13-18页 |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含义 | 第13-15页 |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理论渊源 | 第15-18页 |
第二节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18-23页 |
一、排污指标的初始分配 | 第18-20页 |
二、交易模式的选择 | 第20-22页 |
三、交易运行和保障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排污权交易制度框架下交易所模式具体内容 | 第23-27页 |
第一节 交易所模式的运行机制 | 第23页 |
第二节 交易所模式在我国排污权交易中的价值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排污权交易制度下交易所模式的可行性论证 | 第24-27页 |
一、环境理论已进一步为公众接受和认可 | 第24-25页 |
二、市场机制条件已较为完善 | 第25页 |
三、适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新要求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国外交易所模式的发展及其借鉴 | 第27-32页 |
第一节 美国交易所模式的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欧盟各国交易所模式的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国外经验的启示 | 第29-32页 |
一、先进的交易系统和流畅的清算流程 | 第29页 |
二、设置分级会员制和灵活的分级市场 | 第29页 |
三、完善的认证和监管体系建设 | 第29-30页 |
四、将企业和公众作为参与的主体 | 第30页 |
五、完善立法、适度放权——形成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交易所模式的实践与不足 | 第32-37页 |
第一节 我国交易所模式的实践 | 第32-34页 |
一、我国交易所模式的实践 | 第32-34页 |
(一) 北京环境交易所 | 第33页 |
(二) 上海能源交易所 | 第33页 |
(三)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 第33页 |
(四) 长沙环境资源交易所 | 第33页 |
(五) 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 | 第33-34页 |
(六) 大连环境交易所 | 第34页 |
二、我国交易所模式实践的不足 | 第34页 |
第二节 我国交易所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一、排污权交易所需要明确的性质定位 | 第34-35页 |
二、权威的认证机构尚需建立 | 第35页 |
三、监管体制有待加强 | 第35页 |
四、法律环境相对滞后的影响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完善交易所模式的法律对策 | 第37-42页 |
第一节 完善立法,明确交易所模式的法律地位 | 第37-38页 |
一、首先要确立排污权的法律地位 | 第37页 |
二、要明确排污权交易所的法律定位和性质 | 第37-38页 |
三、要尽快出台规制环境交易所的法律法规 | 第38页 |
第二节 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由主导者向监督者、保护者的角色转变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建立健全交易所模式相关法律制度 | 第39-42页 |
一、完善交易认证系统 | 第39-40页 |
(一) 确定排污总量,实现定量化管理 | 第39页 |
(二) 精确排放监测过程和结果 | 第39-40页 |
(三) 严格交易申购程序 | 第40页 |
二、完备登记制度 | 第40-42页 |
(一) 准确交易前的基本信息登记 | 第40页 |
(二) 规范《排污权交易合同》的签订 | 第40-41页 |
(三) 严格交易后的备案程序 | 第41-42页 |
结束语 我国排污权交易的未来市场发展趋势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