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柴油机燃烧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柴油机的燃烧模型 | 第11-13页 |
·准维燃烧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高原环境对柴油机工作过程的影响 | 第15页 |
·高原环境对柴油机燃烧的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课题研究内容以及论文结构 | 第17-20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第2章 涡轮增压柴油机高原试验与仿真模型 | 第20-33页 |
·概述 | 第20-21页 |
·涡轮增压柴油机高原试验 | 第21-24页 |
·试验参数的测量 | 第21-23页 |
·试验过程的控制 | 第23-24页 |
·涡轮增压发动机整机仿真模型的搭建与验证 | 第24-29页 |
·发动机整机模型的搭建 | 第26-28页 |
·发动机整机模型的验证 | 第28-29页 |
·涡轮增压发动机单缸机仿真模型的搭建与验证 | 第29-32页 |
·发动机单缸机仿真模型的搭建 | 第30-31页 |
·发动机单缸机仿真模型的验证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准维燃烧模型计算理论与分析 | 第33-50页 |
·概述 | 第33页 |
·准维燃烧模型 | 第33-35页 |
·传热与热力学模型 | 第35-37页 |
·卷吸空气模型 | 第37-38页 |
·滞燃期模型 | 第38-40页 |
·预混燃烧模型 | 第40页 |
·扩散燃烧模型 | 第40-42页 |
·准维燃烧模型的经验参数对燃烧的影响规律分析 | 第42-49页 |
·空气卷吸系数ER对燃烧的影响 | 第42-44页 |
·着火系数ID对燃烧的影响 | 第44-45页 |
·预混合燃烧系数PC对燃烧的影响 | 第45-47页 |
·扩散燃烧系数DC对燃烧的影响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基于DOE和遗传算法的准维燃烧模型校核方法 | 第50-63页 |
·概述 | 第50页 |
·准维燃烧模型的校核流程 | 第50-52页 |
·DOE与样本工况 | 第52-53页 |
·DOE试验设计 | 第52页 |
·样本工况点的选取 | 第52-53页 |
·准维燃烧模型边界条件的校核 | 第53-54页 |
·LHS抽样与准维燃烧模型经验参数取值组合 | 第54-55页 |
·LHS抽样 | 第54页 |
·准维燃烧模型经验参数取值组合 | 第54-55页 |
·输出变量对自变量的响应面 | 第55-58页 |
·准维燃烧模型经验参数的遗传算法优化 | 第58-60页 |
·遗传算法 | 第58页 |
·遗传算法的优化目标 | 第58-59页 |
·遗传算法优化过程 | 第59-60页 |
·校核后的准维燃烧模型精度验证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涡轮增压柴油机高原燃烧特性研究 | 第63-79页 |
·概述 | 第63页 |
·准维模型变海拔燃烧预测能力验证 | 第63-65页 |
·涡轮增压柴油机不同海拔下稳态燃烧特性 | 第65-71页 |
·海拔对燃烧放热率的影响 | 第66-69页 |
·海拔对缸内压力的影响 | 第69-71页 |
·涡轮增压柴油机不同海拔下瞬态燃烧特性 | 第71-77页 |
·不同海拔进气滞后现象 | 第71-73页 |
·不同海拔瞬态过程缸内压力的变化 | 第73-74页 |
·不同海拔瞬态过程滞燃期的变化 | 第74-75页 |
·不同海拔瞬态过程燃烧持续期的变化 | 第75-76页 |
·不同海拔瞬态过程CA50的变化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2页 |
·全文总结 | 第79-8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0-81页 |
·工作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清单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