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2页 |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保障性住房用地空间分布的相关概念理论 | 第14-18页 |
一、保障性住房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一)保障性住房的概念 | 第14页 |
(二)沈阳市保障性住房类型 | 第14页 |
二、保障性住房用地空间分布的相关理论 | 第14-18页 |
(一)住宅区位选择理论 | 第14-15页 |
(二)居住空间分异理论 | 第15-16页 |
(三)地租理论 | 第16页 |
(四)住房梯度消费理论 | 第16-17页 |
(五)住房过滤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的现状及问题 | 第18-30页 |
一、沈阳市保障性住房的现状 | 第18-23页 |
(一)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历年建设情况 | 第18-19页 |
(二)沈阳市保障性住房用地空间分布情况 | 第19-21页 |
(三)沈阳市保障性住房的实例分析 | 第21-23页 |
二、基于AHP的保障性住房用地选址策略分析 | 第23-26页 |
(一)保障性住房选址策略递阶模型构建 | 第23-25页 |
(二)基于AHP的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 第25-26页 |
三、沈阳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一)公共交通网络的便利性低 | 第26页 |
(二)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完善性低 | 第26-27页 |
(三)职住空间分离易降低就业率 | 第27-28页 |
(四)集中建设易导致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 | 第28页 |
(五)保障性住房远离城市中心易增加居住成本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国内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 | 第30-34页 |
一、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 | 第30-32页 |
(一)由远郊向近郊转移的美国可支付住房空间分布 | 第30-31页 |
(二)避开城市中心发展新镇的新加坡组屋用地分布 | 第31-32页 |
二、国内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 | 第32-33页 |
(一)郊区环线区域集中建设的北京早期保障性住房用地分布 | 第32页 |
(二)以公租房为主的“重庆模式” | 第32-33页 |
三、国内外保障性住房可借鉴经验总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改善沈阳市保障性住用地空间分布的对策 | 第34-40页 |
一、改善城市边缘保障性住房用地空间分布对策 | 第34-37页 |
(一)城郊保障性住房用地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 第34-35页 |
(二)提高公共物品的投入量,完善公共设施建设 | 第35页 |
(三)政府加大对入住保障性住房居民的财政补贴 | 第35-36页 |
(四)建立居住与就业选择相匹配的产业布局 | 第36页 |
(五)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居住空间 | 第36-37页 |
二、改善城市中心区域保障性住房用地空间分布对策 | 第37-40页 |
(一)“大融合、小混居”式的空间分布 | 第37-38页 |
(二)“过滤”结合“配建”式的空间分布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