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12-13页 |
| 引言 | 第13-16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16-26页 |
| 1 研究资料 | 第16-20页 |
| ·病例来源 | 第16页 |
| ·病例选择 | 第16-20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 ·分组方法 | 第20页 |
| ·盲法 | 第20页 |
| ·治疗方法 | 第20-23页 |
| ·观察指标 | 第23-24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4页 |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4-25页 |
|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第25页 |
| ·数据的管理与分析 | 第25-26页 |
| 研究结果 | 第26-44页 |
| 1 试验组、对照组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第26-30页 |
| ·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 | 第26-27页 |
| ·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 | 第27页 |
| ·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 第27-28页 |
|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的比较 | 第28-30页 |
| 2 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分可比性检查 | 第30-32页 |
| ·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 | 第30页 |
| ·两组治疗前ROM评分比较 | 第30-31页 |
| ·两组治疗前肌力评分比较 | 第31页 |
| ·两组治疗前ADL评分比较 | 第31-32页 |
| ·两组治疗前局部形态评分比较 | 第32页 |
| ·两组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总积分比较 | 第32页 |
| 3 治疗结果 | 第32-44页 |
| ·两组治疗结束后疗效比较 | 第32-34页 |
| ·两组治疗1疗程结束时疗效比较 | 第34-35页 |
| ·两组治愈所需治疗频次比较 | 第35页 |
|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量表总积分比较 | 第35-37页 |
|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 第37-39页 |
| ·两治疗前后ROM评分比较 | 第39-40页 |
| ·两组治疗前后肌力评分比较 | 第40-41页 |
|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 第41-42页 |
| ·两组治疗前后局部形态比较 | 第42-43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51页 |
| 1 子午流注纳子法的选择理论探讨 | 第44-48页 |
| ·子午流注与子午流注纳子法 | 第44页 |
| ·子午流注纳子法的理论基础 | 第44-46页 |
| ·子午流注纳子法的取穴方法及运用特点 | 第46-47页 |
| ·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机理 | 第47-48页 |
| ·子午流注纳子法临床运用体会 | 第48页 |
| 2 选穴依据 | 第48-49页 |
| ·局部取穴 | 第48页 |
| ·远部取穴 | 第48-49页 |
| 3 研究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 ·两组基本资料的分析 | 第49页 |
| ·两组治疗前肩关节评价量表评分的分析 | 第49页 |
| ·两组治疗后肩关节评价量表评分的分析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2-53页 |
| 1 问题 | 第52页 |
| 2 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56-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附录 | 第79-9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