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1.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概述 | 第10-14页 |
|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历史沿革 | 第10-11页 |
| ·公益诉讼的历史沿革 | 第10页 |
|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历史沿革 | 第10-11页 |
|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 第11-12页 |
| ·目的的公益性 | 第11-12页 |
| ·主体的广泛性 | 第12页 |
| ·范围的特殊性 | 第12页 |
| ·诉讼具有预防性,同时兼有补救功能 | 第12页 |
| ·我国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 ·治理环境问题的需要 | 第12-13页 |
| ·完善诉讼制度的迫切需要 | 第13-14页 |
| ·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 | 第14页 |
| ·规制行政行为的重要手段 | 第14页 |
| 2. 国外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概述和借鉴 | 第14-19页 |
| ·美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 第14-15页 |
| ·德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 第15-16页 |
| ·日本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 第16-17页 |
| ·国外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借鉴 | 第17-19页 |
| ·突破传统诉讼理论,拓宽原告资格 | 第17页 |
| ·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范围 | 第17-18页 |
| ·实行举证责任转移制度 | 第18页 |
| ·设置诉讼前置程序 | 第18页 |
| ·设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激励机制 | 第18-19页 |
| 3. 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构建 | 第19-28页 |
|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 ·法律规定现状 | 第19页 |
| ·司法实践现状 | 第19-20页 |
| ·原因分析 | 第20-21页 |
|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未真正建立 | 第20页 |
| ·诉讼主体的严格限制 | 第20-21页 |
| ·欠缺具体的实操规则 | 第21页 |
| ·社会组织意愿不够或能力不强 | 第21页 |
| ·建构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原则 | 第21-22页 |
| ·以保护环境公共利益为原则 | 第21页 |
| ·以国家适当干预为原则 | 第21-22页 |
| ·适当激励原则 | 第22页 |
| ·建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规则 | 第22-28页 |
| ·设置诉讼前置程序 | 第22页 |
| ·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管辖权 | 第22-23页 |
| ·我国环境行政诉讼中原告的资格 | 第23页 |
| ·我国环境行政诉讼中的诉讼范围 | 第23-24页 |
| ·我国环境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 | 第24-25页 |
| ·我国环境行政诉讼的诉讼时效 | 第25-26页 |
| ·我国环境行政诉讼的诉讼费用 | 第26页 |
| ·为除检察院外的原告引进法律援助制度 | 第26页 |
| ·建立激励机制 | 第26-28页 |
| 结语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