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文章结构 | 第14-15页 |
|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 2 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理论与实践 | 第17-27页 |
| ·不良资产的定义 | 第17-18页 |
| ·资产的定义 | 第17页 |
| ·不良资产的定义 | 第17-18页 |
| ·企业不良资产的分类 | 第18页 |
| ·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 | 第18-22页 |
| ·企业外部原因 | 第19-20页 |
| ·企业内部原因 | 第20-22页 |
| ·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理论研究评述 | 第22-24页 |
| ·基本理论 | 第22-23页 |
| ·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 | 第23-24页 |
| ·我国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现状 | 第24-27页 |
| 3. 破产重整理论与实践 | 第27-35页 |
| ·破产制度概述 | 第27-29页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 第27页 |
| ·破产制度的三大基石 | 第27-28页 |
| ·破产原因与重整原因 | 第28-29页 |
| ·破产清算与破产重整的选择问题 | 第29页 |
| ·破产重整概述 | 第29-30页 |
| ·破产重整的定义 | 第29页 |
| ·破产重整的由来 | 第29-30页 |
| ·破产重整制度在我国的演变 | 第30页 |
| ·困境上市公司采用破产重整方式与法庭外普通重大资产重组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两种模式 | 第31-35页 |
| ·借壳上市模式 | 第31-32页 |
| ·同业保留模式 | 第32-35页 |
| 4. 以破产重整方式处置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案例——X公司破产重整案例分析 | 第35-57页 |
| ·X公司破产重整背景介绍 | 第35-42页 |
| ·立项建厂经过 | 第35页 |
| ·债转股后成立股份公司 | 第35-37页 |
| ·X公司IPO上市 | 第37-40页 |
| ·X公司在上市后陷入困境 | 第40-42页 |
| ·重整前的两次资产重组 | 第42-45页 |
| ·江苏Y公司并购重组X公司 | 第42-44页 |
| ·山东Z公司并购重组X公司 | 第44-45页 |
| ·破产重整方式拯救企业 | 第45-47页 |
| ·选择同业保留的方式进行破产重整 | 第45-46页 |
| ·安徽W公司成为重组方和托管方 | 第46页 |
| ·W公司L总整顿X公司的生产经营 | 第46-47页 |
| ·制定《重整计划》 | 第47-53页 |
| ·资产评估与债权审查确认 | 第48-51页 |
| ·提高中小债权人偿债率 | 第51-52页 |
| ·债权调整方案 | 第52页 |
| ·出资人权益调整 | 第52-53页 |
| ·重整成功 | 第53-54页 |
| ·X公司破产重整案例总结与启示 | 第54-57页 |
| 5 结论和建议 | 第57-61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建议 | 第58-61页 |
| ·对于无法恢复持续经营能力的非上市困境国有企业采取破产清算方式处置不良资产 | 第58页 |
| ·对于无法恢复持续经营能力的困境国有上市公司采取“卖壳”的破产重整方式处置不良资产 | 第58-59页 |
| ·对于资产尚有价值、挽救后可恢复持续经营能力的困境国有上市及非上市公司采取破产重整方式处置不良资产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