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荷态激光离子源与DPIS的模拟与实验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9页 |
| 第二章 激光离子源物理基础与发展 | 第19-54页 |
| ·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基础 | 第19-45页 |
| ·激光在等离子体中传输的基本方程组 | 第21-22页 |
| ·激光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 | 第22-28页 |
| ·激光在等离子体中的碰撞吸收 | 第28-36页 |
| ·非线性相互作用 | 第36-37页 |
| ·多光子电离 | 第37-40页 |
| ·电子碰撞电离 | 第40-42页 |
| ·离子复合过程 | 第42页 |
| ·热传导过程 | 第42-43页 |
| ·等离子体的绝热膨胀 | 第43-44页 |
| ·激光等离子体的一些经验性描述 | 第44-45页 |
| ·激光离子源的发展 | 第45-49页 |
| ·ITEP激光离子源 | 第46-48页 |
| ·CERN激光离子源 | 第48-49页 |
| ·直接等离子体注入 | 第49-52页 |
| ·离子源引出的基本原理 | 第49-50页 |
| ·DPIS提出的背景 | 第50-51页 |
| ·DPIS及其进展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三章 激光离子束产生和传输的模拟与实验研究 | 第54-114页 |
| ·简介 | 第54页 |
| ·近物所激光离子源概述 | 第54-60页 |
| ·实验装置简介 | 第55-56页 |
| ·激光等离子体离子产额分析方法 | 第56-60页 |
| ·空间电荷作用对离子产额分析的影响 | 第60-68页 |
| ·离子束在EIA中传输的模拟 | 第62-65页 |
| ·离子束在EIA中传输的实验结果 | 第65-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高电荷态激光离子源实验研究 | 第68-107页 |
| ·单脉冲激光产生高电荷态离子束实验研究 | 第69-90页 |
| ·C离子束的产生 | 第70-82页 |
| ·Al离子束的产生 | 第82-84页 |
| ·Ti离子束的产生 | 第84-85页 |
| ·Ni离子束的产生 | 第85-86页 |
| ·Ag离子束的产生 | 第86-88页 |
| ·Ta离子束的产生 | 第88-89页 |
| ·Pb离子束的产生 | 第89-90页 |
| ·双脉冲激光产生离子束实验研究 | 第90-99页 |
| ·C离子束的产生 | 第92-98页 |
| ·Al离子束的产生 | 第98-99页 |
| ·激光离子束的重复性 | 第99-103页 |
| ·10J激光产生C离子束的初步实验 | 第103-104页 |
| ·实验研究小结 | 第104-107页 |
| ·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模拟 | 第107-111页 |
| ·小结 | 第111-114页 |
| 第四章 激光等离子体的引出和注入 | 第114-139页 |
| ·简介 | 第114页 |
| ·近物所直接等离子体注入研究装置 | 第114-117页 |
| ·激光离子源 | 第114-116页 |
| ·RFQ直线加速器 | 第116-117页 |
| ·激光等离子体的引出和注入 | 第117-136页 |
| ·直接等离子体注入的模拟与实验 | 第117-122页 |
| ·引出电极的优化及改进 | 第122-126页 |
| ·双脉冲打靶注入 | 第126-132页 |
| ·电磁透镜注入 | 第132-136页 |
| ·小结 | 第136-139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139-1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1-148页 |
| 作者简历 | 第148-149页 |
| 发表文章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