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选题缘起 | 第9-11页 |
·中国(东方)女性婚恋教育历史背景 | 第9-10页 |
·女性主义思潮与社会主流思潮的碰撞融合 | 第10-11页 |
·当下女性青年婚恋教育面临的现实困惑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丰富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推动女性青年婚恋教育发展 | 第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6页 |
·研究设计 | 第16-18页 |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婚恋教育”界定 | 第18页 |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女性婚恋教育研究背景溯源 | 第19-23页 |
·婚恋心理层面的理论 | 第19-20页 |
·弗洛伊德--“父母偶像”理论 | 第19页 |
·择偶梯度理论 | 第19-20页 |
·择偶交换理论 | 第20页 |
·婚恋技能层面的理论 | 第20-21页 |
·历史前例理论 | 第20-21页 |
·价值理论 | 第21页 |
·婚恋社会层面的理论 | 第21-23页 |
·“同类匹配”理论 | 第21-22页 |
·“资源交换”理论 | 第22页 |
·社会性别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历史演进:从蒙昧到开明的曲折道路 | 第23-39页 |
·远古时期:原始的自由,蒙昧的开放 | 第23-26页 |
·母系氏族阶段 | 第23-25页 |
·父系氏族阶段 | 第25-26页 |
·先秦时期:阶级下的礼制,禁锢中的自由 | 第26-29页 |
·制度层面教育—婚姻形式和婚姻成立方式 | 第26-27页 |
·社会层面教育—婚姻成立条件和婚恋习俗 | 第27-28页 |
·家庭层面教育—婚姻家庭制度 | 第28页 |
·个人层面教育—女子地位和贞节观 | 第28-29页 |
·秦汉到明清时期:有婚的义务亲缘,无恋的包办婚姻 | 第29-34页 |
·制度层面教育—婚姻形式 | 第30-31页 |
·社会层面教育—婚姻成立条件 | 第31-32页 |
·家庭层面教育—婚姻家庭制度 | 第32-33页 |
·个人层面教育—贞节观 | 第33-34页 |
·民国时期:新文化中的旧道德,旧伦理中的新思想 | 第34-36页 |
·制度层面教育—婚姻形式 | 第34页 |
·社会层面教育—婚姻成立条件 | 第34-35页 |
·家庭层面教育—婚姻家庭制度 | 第35页 |
·个人层面教育—贞节观 | 第35-36页 |
·建国后:历史遗留的老思想,过度自由的新问题 | 第36-39页 |
·制度层面教育—婚姻形式 | 第36页 |
·社会层面教育—婚姻成立条件 | 第36-37页 |
·家庭层面教育—婚姻家庭制度 | 第37页 |
·个人层面教育—贞节观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历史嬗变:从历史到现实的继承与创新 | 第39-46页 |
·婚姻制度的变化 | 第39-41页 |
·从“父母之命”到“婚恋自由” | 第39-40页 |
·从“良贱不婚”到“自愿结合” | 第40-41页 |
·婚恋习俗的变化 | 第41-43页 |
·从“依礼聘嫁”到“婚俗从简” | 第41-42页 |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 第42-43页 |
·婚恋教育的变化 | 第43-46页 |
·从“三从四德”到“女权主义” | 第43-44页 |
·从“专门课程”到“教育空白”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当下女性青年婚恋教育调查 | 第46-65页 |
·调查构想 | 第46页 |
·调查目的 | 第46页 |
·调查对象范围及限制 | 第46页 |
·调查假设 | 第46-47页 |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47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47-48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48页 |
·调查设计 | 第48-50页 |
·取样 | 第48页 |
·测量工具 | 第48-50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0页 |
·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回归分析 | 第51-52页 |
·家庭氛围、家庭教育对认知水平的预测 | 第51页 |
·初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对认知水平的影响 | 第51-52页 |
·学校教育对家庭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52页 |
·女性青年婚恋思想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52-58页 |
·在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52-55页 |
·在家庭籍贯地和父母最高学历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55-58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58-65页 |
·认知水平、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及各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 第58-61页 |
·认知水平和家庭影响维度及各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 第58-59页 |
·认知水平和学校教育维度及各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 第59-60页 |
·家庭影响和学校教育维度及各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 第60-61页 |
·认知水平、家庭影响、学校教育三者间的回归分析 | 第61页 |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61-65页 |
·三大维度及其各因素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61-62页 |
·三大维度及其各因素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 第62-63页 |
·三大维度及其各因素在是否单亲上的差异分析 | 第63页 |
·三大维度及其各因素在家庭籍贯地上的差异分析 | 第63-64页 |
·三大维度及其各因素在最高学历上的差异分析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反思建构:甄选旧常规,创造新标准 | 第65-76页 |
·丰富教育形式,培养婚恋技能 | 第65-69页 |
·历史价值层面 | 第65-67页 |
·内外兼修的全面塑造 | 第65-66页 |
·行为举止的强化训练 | 第66-67页 |
·学校教育层面 | 第67-68页 |
·理论教育与体验教育相结合 | 第67页 |
·整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 第67-68页 |
·家庭影响层面 | 第68-69页 |
·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沟通方式 | 第68页 |
·注重心理疏导,加强危机干预 | 第68-69页 |
·改进教育方法,端正婚恋认知 | 第69-72页 |
·历史价值层面 | 第69-70页 |
·他人经验与自身体验相结合 | 第69页 |
·婚恋教育与产育教育相结合 | 第69-70页 |
·学校教育层面 | 第70-71页 |
·课程教学与新媒体教学相结合 | 第70页 |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 第70-71页 |
·家庭影响层面 | 第71-72页 |
·注重家校合作,完善全面教育 | 第71页 |
·提高教育水平,推动全程教育 | 第71-72页 |
·优化教育环境,重塑婚恋信仰 | 第72-76页 |
·历史价值层面 | 第72-73页 |
·强调婚恋责任,树立家庭意识 | 第72页 |
·规范相处原则,强化道德意识 | 第72-73页 |
·学校教育层面 | 第73-74页 |
·美化校园环境,孕育人文气息 | 第73页 |
·加强学校管理,净化周边环境 | 第73-74页 |
·家庭影响层面 | 第74-76页 |
·构建完整家庭,营造良好氛围 | 第74页 |
·树立良好榜样,注重言传身教 | 第74-76页 |
第七章 婚恋教育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主要结论 | 第76-78页 |
·研究局限性 | 第78页 |
·创新点 | 第78页 |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A:女性青年婚恋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第83-84页 |
附录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