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情感传播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感动中国》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3.2 研究问题 | 第14页 |
1.4 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1.4.1 情感社会学理论 | 第14-15页 |
1.4.2 话语分析方法 | 第15页 |
1.4.3 传播学理论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6.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6.2 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1.7 本文分析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话语功能研究 | 第19-32页 |
2.1 多种词汇构建传播者主观意图 | 第19-24页 |
2.1.1 多用名词塑造稳定形象 | 第20-21页 |
2.1.2 通过代词明示人际关系 | 第21-22页 |
2.1.3 借以动词提倡榜样行为 | 第22-23页 |
2.1.4 运用形容词表示赞扬态度 | 第23-24页 |
2.2 多用语法规则表达传播者情感强度 | 第24-28页 |
2.2.1 多用陈述语气客观表意,其他语气为辅感性表意 | 第24-26页 |
2.2.2 句式形式灵活 | 第26-28页 |
2.3 多样辞格多元表意 | 第28-32页 |
2.3.1 喻体“梁”“柱”使用频率高 | 第28-29页 |
2.3.2 运用特征数字对比,增强效果差异 | 第29-30页 |
2.3.3 古今映射,诠释当代道德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感动中国》叙事策略 | 第32-39页 |
3.1 主题:结合当年事件,凸显当下诉求 | 第32-34页 |
3.2 人物:普通人物占主体部分 | 第34-36页 |
3.3 结构:短片+现场采访+颁奖辞 | 第36-39页 |
3.3.1 短片:交代背景,展现细节 | 第36-37页 |
3.3.2 现场采访:增加信息量,增强感染力 | 第37-38页 |
3.3.3 推荐词、颁奖辞:多维评选理由+集中高层次赞扬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感动中国》情感传播功能分析 | 第39-60页 |
4.1 传播者——凸显意图引导舆论 | 第39-46页 |
4.1.1 词汇:名词为主塑造正能量形象,其他为辅建构公众公共情感 | 第39-43页 |
4.1.2 主题:紧跟时代脉搏,建构基础生存价值 | 第43-45页 |
4.1.3 结构:镜头选择,潜在引导 | 第45-46页 |
4.2 内容层面一一情感传递渗透全文 | 第46-53页 |
4.2.1 主题:多元话题,契合社会情感 | 第46-47页 |
4.2.2 修辞:修辞多样,丰富人文内涵 | 第47-51页 |
4.2.3 结构:故事化叙事,打动人心 | 第51-53页 |
4.3 受众层面一一情感认同听从指导 | 第53-60页 |
4.3.1 现场采访:真实真情,回归情感本位 | 第53-54页 |
4.3.2 人物:角色归属,激发情感认同 | 第54-55页 |
4.3.3 语法:内容形式恰当组合,语义表达合“情”合“理” | 第55-60页 |
第五章 当前舆情下情感的趋势及其传播引导 | 第60-63页 |
5.1 当前舆情下情感的趋势 | 第60-61页 |
5.1.1 信任感薄弱 | 第60页 |
5.1.2 弱势感增强 | 第60页 |
5.1.3 孤独感增强 | 第60-61页 |
5.2 当前舆情下电视节目如何进行情感传播 | 第61-63页 |
5.2.1 坚持真实真情营造健康环境 | 第61-62页 |
5.2.2 还原情感本质丰富人文内涵 | 第62页 |
5.2.3 拓宽传播渠道增加社交互动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