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框架 | 第12-15页 |
|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15-16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 ·艾滋病与贫困问题研究 | 第16-17页 |
| ·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 | 第17-19页 |
| ·有关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向度和范式 | 第17-19页 |
| ·有关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的影响与建议 | 第19页 |
| ·对于艾滋病的共众态度调查研究 | 第19-20页 |
| ·对于艾滋病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 | 第20页 |
| ·艾滋病患者人文关怀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 3 理论框架和研究设计 | 第22-30页 |
| ·理论框架 | 第22-25页 |
| ·布迪厄“场域”理论 | 第22-23页 |
|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 第23-24页 |
| ·“KABP”模式 | 第24-25页 |
| ·研究设计 | 第25-30页 |
| ·D市艾滋病问题概况 | 第25-26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 4 过程分析:艾滋病患者的染病前的内心向度与染病后的现实困境 | 第30-43页 |
| ·“自卑”与“解脱”的抗争:艾滋病患者的心灵叙事 | 第30-36页 |
| ·对于真情的曲解:男男性行为人群的纯净爱情 | 第30-32页 |
| ·金钱与尊严的角斗:暗娼人群的内心独白 | 第32-34页 |
| ·落后与无知的“画地为牢”:血液制品人群的心酸 | 第34页 |
| ·力图解脱的无奈:瘾君子们的自白书 | 第34-36页 |
| ·无暇自顾的身体与灵魂:艾滋病患者的现实问题 | 第36-39页 |
| ·工作与经济收入困境 | 第36-38页 |
| ·婚姻及情感关系困境 | 第38页 |
| ·社会排斥与精神困境 | 第38-39页 |
| ·从过往到不确定的未来:艾滋病患者的生命轨迹 | 第39-43页 |
| ·自卑无爱的成长环境 | 第39-41页 |
| ·人生低谷的徘徊选择 | 第41-42页 |
| ·无法回头的艰难生活 | 第42-43页 |
| 5 艾滋病患者面临的社会问题及人文关怀 | 第43-51页 |
| ·艾滋病患者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 第43-48页 |
| ·生活窘迫:加剧家庭矛盾 | 第43-44页 |
| ·人言相向:以轻生作了解 | 第44-46页 |
| ·大众排斥:走向犯罪道路 | 第46-47页 |
| ·恶性报复:故意散播病毒 | 第47-48页 |
| ·对艾滋病患者的人文关怀 | 第48-51页 |
| ·对于生存状况的关怀:物质给予 | 第48-49页 |
| ·对于身体状况的关怀:医疗辅助 | 第49页 |
| ·对于精神状况的关怀:心理疏导 | 第49-51页 |
| 6 建议与对策 | 第51-57页 |
| ·政府层面的建议对策 | 第51-52页 |
| ·社会组织层面的建议对策 | 第52-53页 |
| ·媒体层面的建议对策 | 第53页 |
| ·工作单位层面的建议对策 | 第53-54页 |
| ·家庭层面的建议对策 | 第54-55页 |
| ·社区层面的建议对策 | 第55-56页 |
| ·公众层面的建议对策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后记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