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2页 |
·金属间化合物简介 | 第14-19页 |
·金属间化合物晶体结构的分类 | 第15-16页 |
·金属间化合物的性能特点 | 第16-17页 |
·金属间化合物的强韧化方法 | 第17-18页 |
·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Mg-Al 合金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Al 含量对 Mg-Al 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20-21页 |
·合金元素对 Mg-Al 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21-22页 |
·Mg-Al 金属间化合物第二相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Mg-Al 金属间化合物(Mg_(17)Al_(12))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Mg-Al 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 第23-24页 |
·Mg-Al 金属间化合物的性能特点 | 第24页 |
·Mg-Al 金属间化合物的应用 | 第24-27页 |
·论文选题意义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选题意义 | 第27-2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42页 |
第二章 稀土 Er 和 Y 对 Mg-Al 金属间化合物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第42-64页 |
·引言 | 第4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Mg-Al-Er 合金试验结果 | 第44-52页 |
·Mg-Al-Er 合金的显微组织 | 第44-45页 |
·Mg-Al-Er 合金的 XRD 图谱 | 第45-46页 |
·Mg-Al-Er 合金的显微硬度 | 第46-47页 |
·Mg-Al-Er 合金的极化曲线 | 第47-49页 |
·Mg-Al-Er 合金的摩擦系数 | 第49-50页 |
·磨损形貌 | 第50-51页 |
·热性能分析 | 第51-52页 |
·Mg-Al-Y 合金试验结果 | 第52-54页 |
·Mg-Al-Y 合金的显微组织 | 第52-53页 |
·Mg-Al-Y 合金的显微硬度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7页 |
·Er 对 Mg-Al-Er 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54-56页 |
·Er 对 Mg-Al-Er 合金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第三章 Mg-Al-Er 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64-76页 |
·引言 | 第64-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页 |
·实验结果 | 第65-72页 |
·涂层显微组织与成分 | 第65-66页 |
·摩擦系数 | 第66-68页 |
·摩擦磨损形貌 | 第68-69页 |
·极化曲线 | 第69-70页 |
·交流阻抗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第四章 Mg-Al-Y 金属间化合物的球磨特性与储氢性能 | 第76-86页 |
·引言 | 第76页 |
·试验方法 | 第76-77页 |
·试验结果 | 第77-81页 |
·XRD 成分分析 | 第77页 |
·粒度和 SEM 分析 | 第77-79页 |
·吸放氢性能 | 第79-81页 |
·讨论 | 第81-82页 |
·Y 对球磨过程的影响 | 第81页 |
·Y 对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第五章 B 对 Mg-Al 金属间化合物显微组织及其性能的影响 | 第86-102页 |
·引言 | 第86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86-8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7-95页 |
·Mg-Al-B 合金的 XRD 分析 | 第87-88页 |
·Mg-Al-B 合金的显微组织分析 | 第88-90页 |
·力学性能分析 | 第90-92页 |
·热性能分析 | 第92-93页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93-95页 |
·讨论 | 第95-98页 |
·B 对 Mg-Al-B 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95-96页 |
·B 对 Mg-Al-B 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第六章 近共晶合金在酸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及其多孔 Mg-Al 合金的制备 | 第102-132页 |
·引言 | 第102-103页 |
·实验方法 | 第103-105页 |
·材料 | 第103页 |
·腐蚀溶液配制 | 第103-104页 |
·失重率 | 第104页 |
·析氢测试 | 第104-105页 |
·pH 测定 | 第105页 |
·极化曲线测试 | 第105页 |
·表面分析 | 第105页 |
·实验结果 | 第105-119页 |
·显微组织分析 | 第105-107页 |
·极化曲线 | 第107-108页 |
·腐蚀速率 | 第108-110页 |
·腐蚀形貌观察 | 第110-114页 |
·截面腐蚀形貌 | 第114-117页 |
·多孔 Mg-Al 合金的制备 | 第117-119页 |
·讨论 | 第119-124页 |
·腐蚀速率、析氢速率、失重率和腐蚀深度之间的关系 | 第119-120页 |
·晶粒取向对 Mg_(70)Al_(30)腐蚀行为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β-Mg_(17)Al_(12)相对腐蚀行为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Mg_(70A)l_(30)腐蚀行为总体分析 | 第123页 |
·多孔 Mg-Al 合金形成条件与机理分析 | 第123-124页 |
·结论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
第七章 金属间化合物 Mg_(17)Al_(12)增强开孔泡沫铝压缩性能与吸能特性研究 | 第132-148页 |
·引言 | 第132页 |
·实验 | 第132-133页 |
·实验结果 | 第133-139页 |
·显微组织与成分分析 | 第133-134页 |
·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 | 第134-139页 |
·讨论 | 第139-142页 |
·结论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8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2-154页 |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说明 | 第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