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提升钢丝绳应用工况及其力学性能影响因素 | 第14-17页 |
·提升钢丝绳应用工况概述 | 第14-16页 |
·提升钢丝绳力学性能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提升钢丝绳力学性能及其日常维护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提升钢丝绳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提升钢丝绳日常维护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提升钢丝绳调换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提升钢丝绳更换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提升钢丝绳调节技术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存在问题及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课题来源及主要工作 | 第25-29页 |
·课题来源 | 第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提升钢丝绳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61页 |
·提升钢丝绳材质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29-37页 |
·钢丝的内部合金元素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9-31页 |
·钢丝内部原子结构产生的特性计算方法 | 第31页 |
·基于 Materials studio 对钢丝力学性能分析的实例 | 第31-37页 |
·制作方式对提升钢丝绳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37-45页 |
·不同绳股断面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不同捻制方式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0-43页 |
·表面镀锌工艺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提升钢丝绳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45-55页 |
·结构特性引起的拉伸与扭转载荷分析 | 第45-50页 |
·结构特性引起的丝股受力分析 | 第50-53页 |
·结构特性引起的交变载荷分析 | 第53-55页 |
·维护不当对提升钢丝绳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5-59页 |
·润滑太少引起提升钢丝绳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5-58页 |
·提升钢丝绳更换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8页 |
·张力调节对提升钢丝绳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消除附加扭转载荷换绳技术研究 | 第61-85页 |
·现有换绳引起的附加扭转载荷分析 | 第61-66页 |
·新旧绳捆绑更换法所产生的附加载荷分析 | 第61-62页 |
·提升钢丝绳扭转载荷算例 | 第62-66页 |
·消除附加扭转载荷换绳装置研究 | 第66-77页 |
·消除换绳引起的附加扭转载荷方案论证 | 第66-68页 |
·连续小冲击换绳装置研发 | 第68-75页 |
·装置液压系统设计 | 第75-77页 |
·连续小冲击换绳装置的优势分析 | 第77页 |
·连续小冲击换绳装置关键模块的动态仿真分析 | 第77-82页 |
·模型建立、导入及参数设置 | 第77-79页 |
·不同载荷工况下送绳模块的仿真 | 第79-81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四章 提升钢丝绳张力平衡调节技术研究 | 第85-117页 |
·提升钢丝绳张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5-88页 |
·绞车的各绳槽尺寸不一致对绳张力影响 | 第85-86页 |
·天轮或绞车非正常运行对提升钢丝绳张力的影响 | 第86-87页 |
·提升钢丝绳的长度偏差 | 第87-88页 |
·张力不平衡引起的事故案例分析 | 第88-98页 |
·新绳更换后调绳不当引起的事故案例分析 | 第88-95页 |
·储油量不足引起的张力不平衡案例分析 | 第95-98页 |
·提升钢丝绳张力快速调节技术研究 | 第98-115页 |
·消除提升钢丝绳张力不平衡方法及存在问题 | 第98-99页 |
·提升钢丝绳调节装置设计方案对比分析 | 第99-106页 |
·装置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06-109页 |
·夹绳模块的优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 | 第109-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提升钢丝绳调换绳技术试验研究 | 第117-135页 |
·消除附加扭转换绳装置试验研究 | 第117-125页 |
·消除附加扭转换绳装置试验验证 | 第117-123页 |
·连续小冲击换绳装置仿真试验研究 | 第123-125页 |
·提升钢丝绳快速调节装置试验研究 | 第125-134页 |
·装置的关键模块性能试验研究 | 第125-131页 |
·装置的工业性试验研究 | 第131-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研究工作结论 | 第135-13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36页 |
·研究展望 | 第136-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49-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