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技术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新民区域地质概况 | 第10-16页 |
·区域位置 | 第10页 |
·区域地层及沉积特征 | 第10-13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3页 |
·区域储层特征 | 第13-14页 |
·油藏类型及流体性质 | 第14-15页 |
·开发特点及开发历程 | 第15-16页 |
·开发特点 | 第15页 |
·开发历程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新民油藏评价技术研究 | 第16-37页 |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 第16-23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原则 | 第16-18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依据 | 第18-19页 |
·全区标准层 | 第19-20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成果 | 第20-21页 |
·沉积微相研究应用成果 | 第21-23页 |
·微构造系统研究 | 第23-27页 |
·断层变化对比 | 第23-24页 |
·油藏控制因素研究 | 第24-26页 |
·微构造系统研究应用成果 | 第26-27页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27-37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27-33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33-35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适应裂缝发育方向和开发阶段的注采平衡技术 | 第37-47页 |
·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裂缝识别 | 第37-39页 |
·既定裂缝下的合理井网部署 | 第39-41页 |
·优化注水政策 | 第41-47页 |
·超前注水 | 第44-45页 |
·周期注水 | 第45-46页 |
·根据动态开发效果实时调整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适应新民储层的压裂技术研究 | 第47-54页 |
·储层实施压裂改造的必要性 | 第47页 |
·增产规律评价 | 第47-49页 |
·剩余油认识 | 第49-50页 |
·优化施工技术 | 第50-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论文摘要 | 第58-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