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古油田轮古东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单元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 | 第11-13页 |
| 第2章 工区概况 | 第13-18页 |
| ·工区位置 | 第13-14页 |
| ·勘探开发简况 | 第14-18页 |
| ·勘探简况 | 第14-17页 |
| ·油气开发简况 | 第17-18页 |
| 第3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8-24页 |
| ·地层特征 | 第18-21页 |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21页 |
| ·断裂特征 | 第21-24页 |
| 第4章 储层基本特征 | 第24-35页 |
| ·储层岩石类型 | 第24-25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5-27页 |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27-31页 |
| ·宏观储集空间类型 | 第28页 |
| ·微观储集空间类型 | 第28-31页 |
| ·储层类型 | 第31-35页 |
| ·储层类型划分 | 第31-32页 |
| ·储层分布特征 | 第32-35页 |
| 第5章 岩溶带划分与分布 | 第35-56页 |
| ·岩溶缝洞识别标志 | 第35-50页 |
| ·地层学岩溶标志 | 第35页 |
| ·岩心岩溶标志 | 第35页 |
| ·钻井录井岩溶缝洞标志 | 第35-37页 |
| ·缝洞岩溶储集体的测井响应特征 | 第37-44页 |
| ·缝洞储集体地震预测 | 第44-50页 |
| ·岩溶相带划分与分布 | 第50-54页 |
| ·岩溶带类型划分 | 第50-52页 |
| ·岩溶相带缝洞分布特征 | 第52-54页 |
| ·缝洞带划分 | 第54-56页 |
| 第6章 缝洞单元研究 | 第56-77页 |
| ·气相色谱指纹基本原理 | 第56-58页 |
| ·实验条件 | 第58页 |
|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58-60页 |
| ·井间连通性判识 | 第60-66页 |
| ·取样方案 | 第60-62页 |
| ·井间连通性判识 | 第62-66页 |
| ·缝洞单元划分 | 第66-68页 |
| ·多井区域缝洞单元划分 | 第66-67页 |
| ·单井区域缝洞单元划分 | 第67-68页 |
| ·无井区域缝洞单元划分 | 第68页 |
| ·缝洞单元油气赋存特征 | 第68-75页 |
| ·单油气洞型 | 第68-72页 |
| ·单油气水洞 | 第72-73页 |
| ·单气水洞 | 第73页 |
| ·多洞组合油气洞型 | 第73-74页 |
| ·多洞组合油气水洞型 | 第74-75页 |
| ·缝洞单元分布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