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图表清单 | 第10-16页 |
| 注释表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8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设计现状分析 | 第18-22页 |
| ·国外龙门机床进给系统设计现状 | 第18-19页 |
| ·国内龙门机床进给系统设计现状 | 第19-21页 |
| ·国内外设计现状的分析与对比 | 第21-22页 |
|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2-33页 |
| ·机床进给系统建模分析方法 | 第22-29页 |
| ·机床进给系统优化设计技术 | 第29-33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33-34页 |
|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34-3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4-35页 |
|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二章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热—力耦合的动态建模方法 | 第38-64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的结构分析 | 第38-40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的热—力耦合效应 | 第40-50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的温度场机理 | 第40-44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的动力学效应 | 第44-49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热—力耦合机理 | 第49-50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的热—力耦合动态建模 | 第50-55页 |
| ·丝杠传动机构对动态建模的影响 | 第50-52页 |
| ·导轨导向机构对动态建模的影响 | 第52-54页 |
| ·进给系统的热—力耦合动态模型 | 第54-55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动态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55-59页 |
| ·加速度响应的求解方法 | 第55-56页 |
| ·模态参数的求解方法 | 第56-59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动态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59-63页 |
| ·模型的实验验证方法 | 第59-60页 |
| ·实验设备与过程 | 第60-62页 |
| ·实验结果与模型验证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三章 基于热—力耦合的龙门机床进给系统动态分析 | 第64-89页 |
| ·进给系统热—力耦合动态分析的目的 | 第64页 |
| ·进给系统热—力耦合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 第64-66页 |
| ·进给系统热—力耦合的动态分析方法 | 第66-69页 |
| ·进给系统热—力耦合动态仿真分析 | 第69-85页 |
| ·进给系统热—力耦合的仿真建模 | 第69-77页 |
| ·进给系统热—力耦合的瞬态分析 | 第77-81页 |
| ·进给系统热—力耦合的稳态分析 | 第81-84页 |
| ·进给系统动态性能的改进措施 | 第84-85页 |
| ·进给系统热—力耦合的实验研究 | 第85-88页 |
| ·实验目的 | 第85页 |
| ·实验设置与条件 | 第85-86页 |
| ·实验方法与过程 | 第86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6-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四章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结构参数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 第89-112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的结构动态分析方法 | 第89-93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结构的振源 | 第89页 |
| ·进给系统的离心力和陀螺力矩计算 | 第89-90页 |
| ·进给系统热—力耦合稳态的结构性能 | 第90-91页 |
| ·进给系统热—力耦合稳态的振动模态 | 第91-92页 |
| ·结构参数对动态性能影响的分析方法 | 第92-93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结构的动刚度研究 | 第93-97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动刚度研究目的 | 第93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动刚度的求解方法 | 第93-95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动刚度计算与仿真 | 第95-97页 |
| ·进给系统参数对丝杠振动的影响 | 第97-104页 |
| ·进给系统参数对丝杠轴向振动的影响 | 第98-101页 |
| ·进给系统参数对丝杠扭转振动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 ·进给系统参数对丝杠径向振动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 ·进给系统参数对拖板振动的影响 | 第104-109页 |
| ·拖板上滑枕的轴向振动分析 | 第104-107页 |
| ·拖板绕 Y 轴的扭转振动分析 | 第107-109页 |
| ·龙门机床进给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109-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 第五章 基于热—力耦合的龙门机床进给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 第112-135页 |
| ·进给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的数学建模 | 第112-114页 |
| ·多目标优化设计的分析与规划 | 第112页 |
| ·多目标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第112-114页 |
| ·基于热—力耦合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流程 | 第114-116页 |
| ·进给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的求解方法 | 第116-121页 |
|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响应面建模技术 | 第116-117页 |
| ·粒子群算法和灰色关联分析融合的解法 | 第117-121页 |
| ·进给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实例研究 | 第121-133页 |
| ·进给系统拖板的有限元分析 | 第121-125页 |
| ·进给系统拖板的多目标优化建模 | 第125-127页 |
| ·进给系统拖板的多目标优化求解 | 第127-129页 |
| ·拖板的优化设计结果分析 | 第129-131页 |
| ·进给系统拖板优化的实验验证 | 第131-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5-138页 |
| ·工作总结 | 第135-136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36页 |
| ·研究展望 | 第136-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52页 |
| 致谢 | 第152-153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