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抗冲蚀特性与机理的仿生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材料抗冲蚀磨损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材料改性 | 第10-11页 |
·表面涂层 | 第11-12页 |
·复合材料 | 第12页 |
·功能表面仿生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脱附减阻功能表面 | 第13-14页 |
·耐磨功能表面 | 第14-15页 |
·变色功能表面 | 第15-16页 |
·黏附功能表面 | 第16页 |
·疏水自洁功能表面 | 第16-17页 |
·仿生抗冲蚀磨损表面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动物抗冲蚀磨损特性 | 第17-18页 |
·仿生抗冲蚀磨损表面 | 第18-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红柳体表形态和内部结构 | 第21-37页 |
·引言 | 第21页 |
·红柳生态习性 | 第21-24页 |
·红柳的生物学特性 | 第22页 |
·红柳的地理分布 | 第22页 |
·红柳的抗风沙性 | 第22-23页 |
·红柳的抗旱性 | 第23页 |
·红柳的耐盐性 | 第23-24页 |
·红柳采集地的气候特征 | 第24页 |
·红柳迎风面和背风面的体表形态 | 第24-27页 |
·红柳迎风面和背风面体表轮廓曲线分析 | 第27-28页 |
·逆向工程测试仪器及试样制备 | 第27页 |
·红柳体表数据点云 | 第27-28页 |
·红柳横切面年轮偏心结构 | 第28-33页 |
·红柳横切面试样制备方法 | 第29页 |
·红柳横切面年轮偏心形貌 | 第29-31页 |
·红柳横切面微观结构 | 第31-33页 |
·红柳弦切面形态结构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红柳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 第37-57页 |
·引言 | 第37页 |
·红柳的化学成分 | 第37-45页 |
·红柳内部的有机化学成分 | 第38-41页 |
·红柳内部的无机化学成分 | 第41-45页 |
·红柳的拉伸性能 | 第45-47页 |
·红柳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 | 第46-47页 |
·红柳的拉伸断口 | 第47页 |
·红柳横切面的微观硬度和弹性模量 | 第47-52页 |
·红柳横切面的微观硬度 | 第49-50页 |
·红柳横切面的微观弹性模量 | 第50-52页 |
·红柳内部残余应力 | 第52-55页 |
·残余应力计算方法 | 第52-54页 |
·红柳横切面不同位置残余应力计算结果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红柳抗风沙冲蚀特性与机理 | 第57-71页 |
·引言 | 第57页 |
·红柳冲蚀性能测试 | 第57-61页 |
·红柳迎风面和背风面体表冲蚀性能 | 第58-60页 |
·红柳迎风面和背风面内部冲蚀性能 | 第60-61页 |
·红柳偏心方向的规律分析 | 第61-63页 |
·红柳偏心方向的规律 | 第61-63页 |
·红柳内部微观结构分布规律 | 第63页 |
·红柳抗风沙冲蚀机理 | 第63-69页 |
·红柳内部残余应力与偏心结构间的关系 | 第64页 |
·红柳偏心结构与体表形态间的关系 | 第64-65页 |
·红柳体表形态对抗冲蚀性能的影响 | 第65-67页 |
·红柳内部有机化学成分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7页 |
·红柳内部无机化学成分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7页 |
·红柳弹性模量对抗冲蚀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红柳适应风沙冲蚀的主动防御策略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仿生抗冲蚀功能表面设计和试样冲蚀磨损试验 | 第71-83页 |
·引言 | 第71页 |
·仿生抗冲蚀功能表面模型 | 第71-72页 |
·仿生表面试样冲蚀磨损试验 | 第72-75页 |
·仿生表面试样冲蚀磨损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 第72-73页 |
·仿生表面试样冲蚀磨损测试方法 | 第73页 |
·仿生表面试样冲蚀磨损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3-75页 |
·仿生表面二次冲蚀 | 第75-82页 |
·仿生表面的二次冲蚀现象 | 第76-77页 |
·冲蚀磨损表面微观应变 | 第77-80页 |
·冲蚀磨损表面微观形貌 | 第80页 |
·仿生表面二次冲蚀机理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离心风机仿生表面叶片冲蚀磨损试验 | 第83-95页 |
·引言 | 第83页 |
·离心风机叶片冲蚀磨损测试设备 | 第83-84页 |
·离心风机光滑叶片冲蚀磨损特征 | 第84-85页 |
·离心风机仿生表面叶片设计和加工 | 第85-88页 |
·离心风机仿生表面叶片冲蚀磨损试验 | 第88-93页 |
·仿生表面叶片冲蚀磨损极差分析 | 第88-89页 |
·仿生表面叶片冲蚀磨损回归分析 | 第89-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七章 红柳内部孔道分布特性及其仿生自修复探索 | 第95-107页 |
·引言 | 第95页 |
·红柳的内部孔道分布规律 | 第95-97页 |
·红柳横切面孔道分布 | 第95-97页 |
·红柳弦切面孔道分布 | 第97页 |
·红柳炭化后孔道分布 | 第97-98页 |
·环氧树脂冲蚀磨损表面仿生自修复模型 | 第98-99页 |
·红柳内部结构抽象模型 | 第98-99页 |
·环氧树脂冲蚀磨损表面自修复模型 | 第99页 |
·环氧树脂冲蚀磨损表面仿生自修复试验 | 第99-105页 |
·红柳内部孔隙率 | 第99-100页 |
·环氧树脂在红柳孔道内的流动特性 | 第100-102页 |
·环氧树脂冲蚀磨损表面自修复试验 | 第102-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八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107-109页 |
·主要结论 | 第107-10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08页 |
·研究展望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摘要 | 第126-129页 |
Abstract | 第129-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