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引言 | 第7页 |
·桩基的优化设计的发展及方法 | 第7-11页 |
·采用复合桩基优化 | 第8-9页 |
·采用桩筏基础的桩土分担建筑物荷载思想优化 | 第9-11页 |
·本文主要任务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桩的荷载传递和沉降分析 | 第12-38页 |
·单桩荷载传递和沉降分析 | 第12-17页 |
·弹性理论法 | 第12-13页 |
·荷载传递法 | 第13-15页 |
·剪切位移法 | 第15-16页 |
·数值分析法 | 第16页 |
·单桩的经验简化计算法 | 第16-17页 |
·群桩荷载传递和沉降分析 | 第17-19页 |
·实体深基础模型 | 第17-18页 |
·实体深基础在国家规范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桩基优化设计的方法研究 | 第19-23页 |
·桩筏基础荷载传递和沉降分析 | 第19-21页 |
·复合桩基荷载传递和沉降分析 | 第21-23页 |
·ANSYS 软件的有限元分析 | 第23-38页 |
·单桩承载力性能模拟 | 第23-33页 |
·群桩承载力性能分析 | 第33-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桩基设计规范方法 | 第38-48页 |
·桩基设计原则 | 第38-40页 |
·承载力验算 | 第40-42页 |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 第40-41页 |
·桩身强度 | 第41页 |
·承载力验算 | 第41-42页 |
·承台和基础受力验算 | 第42-44页 |
·冲切验算 | 第42-43页 |
·剪切验算 | 第43-44页 |
·沉降验算 | 第44-48页 |
第四章 桩基础设计原则与 ANSYS 软件有限元分析 | 第48-81页 |
·工程概况 | 第48-50页 |
·PHC 管桩的设计 | 第50-58页 |
·荷载 | 第50页 |
·确定单桩的几何尺寸 | 第50-51页 |
·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Quk | 第51页 |
·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Rd和特征值 Ra | 第51页 |
·桩身承载力 | 第51-52页 |
·确定桩数 n 以及桩间距 Sa | 第52页 |
·承载力验算 | 第52-53页 |
·承台的计算 | 第53-54页 |
·桩基沉降计算 | 第54-58页 |
·预制方桩的设计 | 第58-63页 |
·荷载 | 第58页 |
·确定单桩的几何尺寸 | 第58页 |
·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Quk | 第58页 |
·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Rd和特征值 Ra | 第58页 |
·桩身承载力 | 第58-59页 |
·确定桩数 n 以及桩间距 Sa | 第59页 |
·承载力验算 | 第59页 |
·承台的计算 | 第59-61页 |
·桩基沉降计算 | 第61-63页 |
·复合桩基的设计 | 第63-69页 |
·承台效应 | 第63-64页 |
·承载力的计算 | 第64-65页 |
·沉降量的计算 | 第65-69页 |
·桩筏基础的设计 | 第69-72页 |
·桩间土的作用的预估 | 第69-70页 |
·承载力验算 | 第70-71页 |
·沉降量验算 | 第71-72页 |
·群桩工作性能的 ANSYS 有限元分析 | 第72-78页 |
·工程实际与模型建立 | 第72-75页 |
·约束和载荷的施加 | 第75-76页 |
·结果分析 | 第76-78页 |
·四种设计的优化对比 | 第78-81页 |
·桩基参数对比选取 | 第78页 |
·挤土效应的防治措施 | 第78-79页 |
·综合选比 | 第79-81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1页 |
·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