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乐官的文化职能与文学活动
附件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第一章 殷乐官奔周与西周雅乐体系的确立 | 第21-54页 |
第一节 《周颂·有瞽》与周初乐制改革 | 第21-33页 |
第二节 由乐官迁移看两周雅乐制度的形成与消解 | 第33-43页 |
第三节 “夷夏之争”与《韶》乐传承 | 第43-54页 |
第二章 《周礼》中的乐官设置及其运行机制 | 第54-76页 |
第一节 《周礼》乐官的职能属性 | 第54-62页 |
第二节 《周礼》乐官的人员设置 | 第62-71页 |
第三节 《周礼》乐官的管理机制 | 第71-76页 |
第三章 大司乐系统与两周的国子教育 | 第76-107页 |
第一节 乐语之教与国子传诗 | 第76-87页 |
第二节 乐仪之教与君子威仪 | 第87-97页 |
第三节 乐舞之教与两周祀典 | 第97-107页 |
第四章 瞽矇乐官的文化职能 | 第107-141页 |
第一节 “耳听为圣”与瞽矇乐官的听声职能 | 第107-118页 |
第二节 “工史书世”与瞽矇乐官的历史书写 | 第118-129页 |
第三节 “比其音律”与瞽矇乐官的献曲职能 | 第129-141页 |
第五章 “以时顺修”与两周乐政 | 第141-172页 |
第一节 四时之序与两周乐教 | 第141-146页 |
第二节 月令模式与两周乐政 | 第146-158页 |
第三节 “籥章”与先周诗乐中的岁时结构 | 第158-172页 |
第六章 其他王官的音乐文化职能 | 第172-207页 |
第一节 行人制度与先秦“采诗说”新论 | 第172-185页 |
第二节 由燕礼仪程论春秋的赋诗现象 | 第185-198页 |
第三节 国史系统与《诗经》文本的整理 | 第198-207页 |
第七章 《乐经》与周乐的义理化 | 第207-232页 |
第一节 从乐教传统论《乐经》之形成与残佚 | 第207-215页 |
第二节 论《乐经》的性质及其义理化进程 | 第215-225页 |
第三节 论《乐纬》对《大司乐》和《乐记》的阐释 | 第225-232页 |
结语 | 第232-238页 |
参考文献 | 第238-246页 |
后记 | 第246-24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