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縮略词表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24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1页 |
·角质层蜡质组成、结构与成分 | 第11-12页 |
·蜡质的作用 | 第12-14页 |
·蜡质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 第12-13页 |
·水分 | 第12页 |
·温度 | 第12-13页 |
·辐射 | 第13页 |
·CO_2 | 第13页 |
·环境污染 | 第13页 |
·蜡质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 第13-14页 |
·蜡质与虫害的关系 | 第13-14页 |
·蜡质与病害的关系 | 第14页 |
·蜡质合成途径 | 第14-16页 |
·特长链脂肪酸(VLCFAs)合成 | 第14-15页 |
·VLCFAs合成蜡质 | 第15-16页 |
·芸薹属植物蜡质性状遗传规律 | 第16-17页 |
·植物蜡质合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7-19页 |
·植物蜡质合成酶基因 | 第17-19页 |
·VLCFAs合成代谢酶基因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角质层蜡质合成途径酶基因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蜡质合成的调控基因 | 第19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白菜类蔬菜育种中的研究应用 | 第19-24页 |
·遗传图谱构建 | 第19-21页 |
·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21-22页 |
·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 第22-23页 |
·DNA指纹图谱构建及种子纯度鉴定 | 第23-24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亲本材料 | 第24页 |
·试验材料种植 | 第24页 |
·试验材料繁育 | 第24-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30页 |
·目测观察 | 第25页 |
·电镜观察 | 第25页 |
·分子标记 | 第25-30页 |
·DNA提取 | 第25-26页 |
·有蜡粉基因池和无蜡粉基因池的构建 | 第26页 |
·PCR扩增 | 第26页 |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6-27页 |
·银染 | 第27页 |
·引物筛选 | 第27-28页 |
·遗传距离Mapmaker3.0软件使用 | 第28-29页 |
·绘制遗传连锁图谱 | 第29页 |
·SSR标记的进一步利用 | 第29页 |
·反向验证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2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30-32页 |
·田间性状比较 | 第30-31页 |
·亲本蜡粉性状电镜扫描结果 | 第31-32页 |
·红菜薹蜡粉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 第32-34页 |
·红菜薹有无蜡粉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 第32-33页 |
·F_2世代植株抽薹有无蜡粉的分离情况 | 第33页 |
·BC_1世代植株抽薹有无蜡粉的分离情况 | 第33-34页 |
·与红菜薹蜡质基因连锁的SSR标记的鉴定 | 第34-38页 |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 第34页 |
·引物筛选 | 第34-36页 |
·初步筛选 | 第34-35页 |
·再次筛选 | 第35-36页 |
·BC1群体单株验证 | 第36-37页 |
·遗传距离确定 | 第37-38页 |
·红菜薹蜡质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38页 |
·红菜薹蜡质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38-41页 |
·新SSR标记的开发 | 第38-39页 |
·BC_1群体单株验证 | 第39-41页 |
·遗传距离确定 | 第41页 |
·利用已知白菜蜡质相关基因进行反向验证 | 第41-42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2-46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6页 |
·蜡粉性状的观察方法 | 第43页 |
·目测 | 第43页 |
·电镜扫描法 | 第43页 |
·芸薹属作物蜡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 | 第43-44页 |
·分离群体和分子标记的类型在基因定位中的作用 | 第44-45页 |
·SSR引物的筛选 | 第44页 |
·SSR引物的设计 | 第44-45页 |
·菜薹蜡粉基因的分子标记开发与定位 | 第45页 |
·本研究的后续工作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7页 |
附录1:共显性标记在BC_1群体单株验证及田间表现型 | 第57-65页 |
附录2:SSR引物序列表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