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序言 | 第8-11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一、圣宗朝统治核心的演变历程 | 第11-18页 |
(一) 前圣宗朝时段以耶律贤和萧绰为首的统治核心 | 第11-13页 |
(二) 圣宗朝前段以萧绰和耶律隆绪为首的统治核心 | 第13-14页 |
(三) 圣宗朝后段以耶律隆绪为首的统治核心 | 第14-18页 |
二、圣宗朝统治阶层存在契汉矛盾的主要表现 | 第18-31页 |
(一) 统治阶层中的契汉矛盾在主要职官上的表现 | 第18-23页 |
1. 枢密院主管官员的契汉变化反映出契汉官员地位的此起彼伏 | 第18-22页 |
2. 中书省主要职官的契汉成分反映出契汉官员权力的相互制约 | 第22-23页 |
(二) 统治阶层中的契汉矛盾在法令政策上的表现 | 第23-31页 |
1. 法令规章的调整变化反映出契汉异法和契汉一法的矛盾 | 第23-26页 |
2. 重农政策的大力推行加剧了农牧生产生活方式的矛盾冲突 | 第26-28页 |
3. 崇儒的文化政策与契丹人尚武等习俗的矛盾 | 第28-31页 |
三、圣宗朝统治阶层中的契汉矛盾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 第31-46页 |
(一) 圣宗朝统治阶层中的契汉矛盾发生发展的原因 | 第31-41页 |
1. 政权中汉官地位的稳固冲击了契丹官员的主导地位 | 第31-33页 |
2. “因俗而治”方针下汉法的过度推行冲击了契丹本俗 | 第33-35页 |
3. 受制于客观因素的农牧生产方式决定了矛盾的发生发展 | 第35-36页 |
4. 萧绰和耶律隆绪的主观态度影响着矛盾的发生发展 | 第36-41页 |
(二) 圣宗朝统治阶层中的契汉矛盾的历史影响 | 第41-46页 |
1. 客观上有利于圣宗朝封建化改革稳定有序的进行 | 第41-43页 |
2. 对兴宗朝的官员结构和改革进程的影响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