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文学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4页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二)国外的《淮南子》研究 | 第13-14页 |
三、该课题的重点、难点 | 第14-15页 |
四、该课题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刘安与《淮南子》 | 第16-23页 |
第一节、刘安生平简历与其著作 | 第16-18页 |
一、刘安生平概述 | 第16-17页 |
二、刘安的著作概述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淮南子》的成书 | 第18-20页 |
一、关于《淮南子》作者的观点 | 第18-19页 |
二、《淮南子》的成书时间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淮南子》的基本概况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淮南子》的思想内容 | 第23-35页 |
第一节 《淮南子》的道家思想 | 第23-32页 |
第二节 《淮南子》的儒家思想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淮南子》中的寓言 | 第35-46页 |
第一节 《淮南子》的寓言概说 | 第35-38页 |
一、寓言概说 | 第35-36页 |
二、寓言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 第36-37页 |
三《淮南子》中的寓言事例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淮南子》寓言的内容特点 | 第38-42页 |
第三节《淮南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 第42-46页 |
一、《淮南子》寓言的现实性 | 第42-43页 |
二、《淮南子》寓言的虚幻性 | 第43-45页 |
三、《淮南子》寓言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淮南子》中的神话传说 | 第46-64页 |
第一节 《淮南子》的神话传说概说 | 第46-49页 |
第二节 《淮南子》神话的内容特点 | 第49-59页 |
一、《淮南子》的神话材料来源广泛 | 第50-54页 |
二、《淮南子》的神话种类多样 | 第54-59页 |
(一)动物神话 | 第54-55页 |
(二)洪水神话 | 第55-57页 |
(三)天文地理神话 | 第57-58页 |
(四)英雄神话 | 第58-59页 |
第三节 《淮南子》神话传说的艺术特点 | 第59-64页 |
(一)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 第59-60页 |
(二)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 第60-61页 |
(三)赋体手法的运用 | 第61-62页 |
(四)虚幻和写实的结合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淮南子》中的文艺理论 | 第64-87页 |
第一节 《淮南子》的文学创作观 | 第64-75页 |
一、发愤说 | 第64-68页 |
二、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统一 | 第68-74页 |
三、文学的发展变化性 | 第74-75页 |
第二节 《淮南子》的文质论 | 第75-83页 |
一 文质的概念 | 第75-76页 |
二 文与质的历史发展情况 | 第76-77页 |
三 《淮南子》中的文质观的体现 | 第77-80页 |
四 文与质之间的关系 | 第80-83页 |
第三节 《淮南子》的情感理论 | 第83-87页 |
第六章 《淮南子》的艺术特点 | 第87-98页 |
第一节 《淮南子》的语录体特征 | 第87-89页 |
第二节 《淮南子》的用韵特点 | 第89-92页 |
一、用韵的分类 | 第90-91页 |
二、韵在韵段中的位置 | 第91-92页 |
第三节 《淮南子》的修辞特点 | 第92-98页 |
(一)比喻 | 第92-93页 |
(二)排比 | 第93-94页 |
(三)夸张 | 第94-95页 |
(四)对比 | 第95-97页 |
(五)炼字 | 第97-98页 |
第七章 《淮南子》对后世的影响 | 第98-104页 |
结语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