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9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 (一)国外高校教育筹资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二)国内高校教育筹资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四、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我国高校教育筹资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一)教育经费 | 第16页 |
| (二)教育投资 | 第16页 |
| (三)教育筹资 | 第16页 |
| (四)高校教育筹资 | 第16-17页 |
| (五)教育筹资方式与教育筹资渠道 | 第17页 |
| 二、我国高校教育筹资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第17-18页 |
| (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第18-19页 |
| (三)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我国高校教育筹资的现状分析 | 第21-29页 |
| 一、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 第21-24页 |
| (一)财政拨款 | 第21-22页 |
| (二)学杂费 | 第22页 |
| (三)社会捐赠 | 第22-23页 |
| (四)校办企业 | 第23-24页 |
| 二、我国高校各教育筹资渠道所得经费的数据分析 | 第24-29页 |
| (一)我国高校各教育筹资渠道所得经费比例 | 第24-25页 |
| (二)我国高校各教育筹资渠道所得经费增长形势 | 第25-29页 |
| 第四章 我国高校教育筹资存在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 第29-34页 |
| 一、我国高校教育筹资存在的法律缺陷及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 (一)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公众捐赠高等教育的激励不足 | 第29-30页 |
| (二)学杂费收取标准不够完善 | 第30-31页 |
| 二、我国高校教育筹资存在的内部制度缺陷及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 (一)高校自身的实力和品质的高低影响了高校经费的筹集 | 第31-32页 |
| (二)高校尚未设置专业的捐赠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 | 第32页 |
| 三、我国高校教育筹资存在的社会缺陷及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 (一)社会慈善文化不足,缺乏捐资助学的风气 | 第32-33页 |
| (二)企业对高校发展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 第33-34页 |
| 第五章 我国高校教育筹资的改进策略 | 第34-43页 |
| 一、我国高校教育筹资在法律方面的改进策略 | 第34-37页 |
| (一)政府提供完备的税收制度,争取更多高校教育经费 | 第34页 |
| (二)国家制定相关法律,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 | 第34-35页 |
| (三)政府明文规定高校学费标准,完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 | 第35-37页 |
| 二、我国高校教育筹资在内部制度方面的改进策略 | 第37-39页 |
| (一)高校建立主动的筹资工作系统 | 第37-38页 |
| (二)高校以学生为本,提高自身社会声誉 | 第38-39页 |
| 三、我国高校教育筹资在社会方面的改进策略 | 第39-43页 |
| (一)全民参与和倡导社会捐资助学 | 第39-41页 |
| (二)高校和企业加强联系,促使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