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诗人贬谪诗歌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导言 | 第12-27页 |
| 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2-14页 |
| 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4页 |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 第1章 贬谪、贬谪文学与元祐党争 | 第27-67页 |
| ·贬谪 | 第27-32页 |
| ·贬谪文学 | 第32-36页 |
| ·元祐党争概说 | 第36-67页 |
| ·元祐党争背景 | 第36-45页 |
| ·元祐党争始末 | 第45-67页 |
| 第2章 元祐党人界说及苏门诗人贬谪诗作概说 | 第67-95页 |
| ·元祐党人分类界说 | 第67-77页 |
| ·苏门诗人群体形成始末 | 第77-85页 |
| ·苏门诗人贬谪诗创作概说 | 第85-95页 |
| ·苏门诗人贬谪历程概说 | 第85-91页 |
| ·苏门诗人贬谪诗作概说 | 第91-95页 |
| 第3章 苏门诗人贬谪心态分析 | 第95-139页 |
| ·狂、逸人格之发展脉络 | 第96-101页 |
| ·“狂”:由“狂者进取”至“不平之鸣” | 第96-98页 |
| ·“逸”:由“绝圣弃智”至“清高飘逸” | 第98-101页 |
| ·苏门诗人贬谪心态解析 | 第101-139页 |
| ·苏轼:狂逸融合、超然旷达 | 第103-115页 |
| ·苏辙、黄庭坚:离狂远逸、内敛沉静 | 第115-125页 |
| ·秦观:狂消逸隐、悲苦绝望 | 第125-131页 |
| ·晁补之、张耒:亦狂亦逸、坦易自持 | 第131-137页 |
| ·苏门诗人贬谪心态总结 | 第137-139页 |
| 第4章 苏门诗人贬谪诗作主题取向分析 | 第139-175页 |
| ·贬谪之苦 | 第139-148页 |
| ·环境苦恶之记述 | 第139-140页 |
| ·生计艰难之哀叹 | 第140-142页 |
| ·精神苦痛之述说 | 第142-145页 |
| ·借酒遣愁之逃遁 | 第145-148页 |
| ·忧民之怀 | 第148-155页 |
| ·自然灾害之悲咏 | 第149-150页 |
| ·苛捐弊政之讥刺 | 第150-152页 |
| ·纾解民困之祈愿 | 第152-155页 |
| ·归隐之思 | 第155-163页 |
| ·贬谪:苏门诗人归隐之思重要因素 | 第155-157页 |
| ·语汇:苏门诗人归隐之思量化分析 | 第157-159页 |
| ·苦涩:苏门诗人与陶归隐相异之处 | 第159-161页 |
| ·吏隐:苏门诗人归隐之思之新思路 | 第161-163页 |
| ·死生之论 | 第163-175页 |
| ·对死亡之审视与超越 | 第164-168页 |
| ·对生命之思考与欣喜 | 第168-175页 |
| 第5章 苏门诗人贬谪诗作时空语象分析 | 第175-222页 |
| ·时空形态之探查 | 第175-199页 |
| ·时间意识:既有涵盖万古之情,又重现时目下之感 | 第176-181页 |
| ·空间意识:既有俯瞰天地之势,又重耳闻目见之境 | 第181-195页 |
| ·时空并举:时空结构更为立体,诗作意境更为圆融 | 第195-199页 |
| ·语象系统之分析 | 第199-222页 |
| ·语象研究之意义与语象之分类 | 第199-202页 |
| ·物象:种类丰富多样,更加符合贬谪心境 | 第202-212页 |
| ·事象:运用变化万端,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 第212-222页 |
| 结语 | 第222-2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5-241页 |
| 附录 | 第241-279页 |
| 致谢 | 第279-28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