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史 | 第12-13页 |
·锂离子电池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3-15页 |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 | 第15-19页 |
·电池外壳 | 第15页 |
·正极材料 | 第15-16页 |
·电解液 | 第16-17页 |
·隔膜 | 第17-18页 |
·负极材料 | 第18-19页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层状结构化合物LiMO_2 | 第19-21页 |
·尖晶石结构化合物LiM_2O_4 | 第21-22页 |
·橄榄石结构化合物LilMPO_4 | 第22页 |
·硅酸盐化合物Li_2MSiO_4 | 第22-23页 |
·硼酸盐化合物LiMBO_3 | 第23页 |
·Li-S正极材料 | 第23-24页 |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碳负极材料 | 第24-25页 |
·合金化材料 | 第25页 |
·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25页 |
·氮化物和磷化物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 第28-38页 |
·TiO_2负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 第28-31页 |
·金红石 | 第29-30页 |
·锐钛矿 | 第30页 |
·板钛矿 | 第30-31页 |
·TiO_2-B | 第31页 |
·TiO_2制备方法 | 第31-33页 |
·固相法 | 第31页 |
·气相法 | 第31-32页 |
·液相法 | 第32-33页 |
·提高TiO_2性能的方法 | 第33-35页 |
·纳米和多孔结构 | 第33-34页 |
·包覆导电相 | 第34页 |
·掺杂 | 第34-35页 |
·本文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TiO_2负极材料的制备 | 第38-39页 |
·实验用主要化学药品 | 第38页 |
·材料的合成 | 第38-39页 |
·材料结构表征 | 第39-40页 |
·材料物相分析 | 第39页 |
·形貌分析 | 第39-40页 |
·碳含量分析 | 第40页 |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0-42页 |
·电极制备和电池装配 | 第40页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氢压煅烧制备锐钛矿二氧化钛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2-52页 |
·引言 | 第42页 |
·氢压煅烧法制备TiO_2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2-46页 |
·TiO_2结构形貌分析 | 第42-44页 |
·添加不同导电剂对电化学性能影响 | 第44-46页 |
·加压煅烧法制备TiO_2/C复合材料及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6-51页 |
·TiO_2/C复合材料结构和形貌分析 | 第46-48页 |
·电化学性能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溶剂热法制备锐钛矿TiO_2及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2-74页 |
·引言 | 第52页 |
·不同表面活性剂添加对锐钛矿TiO_2结构及电化学性能影响 | 第52-58页 |
·结构和形貌 | 第52-54页 |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锐钛矿TiO_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4-58页 |
·不同反应温度对锐钛矿TiO_2结构及电化学性能影响 | 第58-61页 |
·结构和形貌 | 第58-60页 |
·电化学性能 | 第60-61页 |
·不同碳源引入对锐钛矿TiO_2/C复合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1-67页 |
·结构和形貌 | 第61-63页 |
·电化学性能 | 第63-67页 |
·混合碳源原位包碳制备TiO_2/C复合材料 | 第67-71页 |
·结构和形貌 | 第68-69页 |
·电化学性能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个人简历 | 第90-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