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辰翁与宋元之际文风嬗变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刘辰翁的人生与思想 | 第11-23页 |
第一节 宋元鼎革的时代环境 | 第11-13页 |
一、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 | 第11-12页 |
二、异族统治的元朝建立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心学兴盛的文化背景 | 第13-17页 |
一、心学的理论及影响 | 第14-16页 |
二、宽松的文化氛围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刘辰翁的生平与文学活动 | 第17-19页 |
一、刘辰翁的生平 | 第17-18页 |
二、作品版本的流传 | 第18-19页 |
第四节 刘辰翁的理学思想 | 第19-23页 |
一、刘辰翁的学术师承 | 第19-21页 |
二、刘辰翁的思想观念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刘辰翁在宋末文坛的意义 | 第23-50页 |
第一节 以文为诗的丰富实践 | 第23-32页 |
一、宋末诗坛概观 | 第24-26页 |
二、刘辰翁诗歌的创作手法 | 第26-29页 |
三、刘辰翁诗歌的风格特征 | 第29-32页 |
第二节 稼轩词体的余风流衍 | 第32-40页 |
一、宋末文坛的词创作 | 第32-35页 |
二、稼轩词体的艺术特征 | 第35-37页 |
三、须溪词艺术手法与风格 | 第37-40页 |
第三节 言理明心的散文创作 | 第40-44页 |
一、理学内涵 | 第41页 |
二、饱含情感 | 第41-42页 |
三、奇崛文风 | 第42-44页 |
第四节 评点文论的宗师巨匠 | 第44-50页 |
一、文学评点的内容 | 第45-47页 |
二、文学评点的特点 | 第47-50页 |
第三章 刘辰翁与元初文坛走向 | 第50-63页 |
第一节 遗民文人的黍离之哀 | 第50-54页 |
一、悲伤愤激的爱国之声 | 第50-52页 |
二、低徊深痛的黍离之悲 | 第52-54页 |
第二节 江西文人的群体集聚 | 第54-58页 |
一、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 | 第55-56页 |
二、凤林书院的创作活动 | 第56-58页 |
第三节 重情贵真的审美趣尚 | 第58-63页 |
一、出于自然的创作方式 | 第59-60页 |
二、尤贵情真的审美标准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