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5-24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 ·研究的框架结构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 ·研究的框架结构 | 第17-18页 |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9-2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基于不同视角的国内外学者观点 | 第21-22页 |
| ·定量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第2章 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及现状 | 第24-35页 |
| ·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概述 | 第24-31页 |
| ·高技术服务业概述 | 第24-27页 |
| ·制造业概述 | 第27-31页 |
| ·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 第31-32页 |
| ·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关分析 | 第32-35页 |
| 第3章 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系统的运行机制 | 第35-41页 |
| ·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系统运行机制模型 | 第35-38页 |
| ·耦合系统的概念 | 第35-36页 |
| ·高技术服务业—制造业耦合熵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 ·耦合熵作用下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 第38-41页 |
| ·高技术服务业—制造业耦合系统运行过程分析 | 第38-39页 |
| ·高技术服务业—制造业耦合系统的运行机制 | 第39-41页 |
| 第4章 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度评价 | 第41-56页 |
| ·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 第41-43页 |
| ·耦合度函数 | 第41-42页 |
| ·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 第42-43页 |
| ·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43-51页 |
| ·指标选取原则 | 第43-44页 |
| ·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4-45页 |
|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51页 |
| ·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评价——苏皖两省为例 | 第51-56页 |
| ·苏皖两省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水平计算 | 第51-54页 |
| ·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 第5章 推进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6-60页 |
| ·集成管理与耦合理论的一致性 | 第56-57页 |
| ·我国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耦合协调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 第57-58页 |
| ·运用集成管理解决问题的路径与对策 | 第58-60页 |
| ·制造企业运用集成管理解决问题的路径与对策 | 第58-59页 |
| ·政府在促进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中的作用 | 第59-60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工作及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