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轮机高温部件对流/导热/辐射耦合的流动传热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 ·耦合传热的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耦合传热研究的具体内容 | 第13-15页 |
| ·传统的耦合传热研究 | 第15-17页 |
| ·导热-辐射耦合传热的研究 | 第17-18页 |
| ·对流-导热-辐射耦合传热的研究 | 第18-19页 |
|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19-20页 |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 第2章 高温气膜冷却实验台及测量方法 | 第21-37页 |
| ·本章引言 | 第21页 |
| ·高温平板气膜冷却实验台介绍 | 第21-27页 |
| ·高温燃气生成系统 | 第21-25页 |
| ·冷却空气生成系统 | 第25页 |
| ·实验段与通流部分介绍 | 第25-27页 |
| ·测量方法及测量装置 | 第27-35页 |
| ·温度及压力测量 | 第27-29页 |
| ·气体采样及色谱分析 | 第29-33页 |
| ·表面发射率的测量 | 第33-35页 |
| ·实验测量的误差分析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3章 对流/导热/辐射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及验证 | 第37-57页 |
| ·本章引言 | 第37页 |
| ·基本方程介绍 | 第37-46页 |
| ·基本控制方程:Navier-Stokes 方程 | 第37-39页 |
| ·湍流模型: | 第39-41页 |
| ·k-ε模型的近壁面处理:双层带状模型 | 第41-42页 |
| ·辐射传热: | 第42-44页 |
| ·介质辐射模型 | 第44-46页 |
| ·数值离散 | 第46-49页 |
| ·数值离散方法 | 第46-47页 |
| ·数值差分格式 | 第47-48页 |
| ·辐射传递方程的离散 | 第48-49页 |
| ·求解器简介 | 第49页 |
| ·高温平板气膜冷却耦合换热模型验证 | 第49-53页 |
| ·计算域与网格划分 | 第49-51页 |
|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51-53页 |
| ·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53-56页 |
| ·辐射换热的作用 | 第53-54页 |
| ·湍流模型的验证 | 第54页 |
| ·光学厚度与 DO 辐射模型的验证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4章 高温气膜冷却耦合传热的多参数影响机制 | 第57-84页 |
| ·本章引言 | 第57页 |
| ·对流、导热、辐射与气膜冷却的相互作用 | 第57-74页 |
| ·对流-导热耦合作用下的气膜冷却效果 | 第57-64页 |
| ·辐射作用下的绝热气膜冷却效果 | 第64-68页 |
| ·辐射-对流-导热耦合作用下的气膜冷却效果 | 第68-74页 |
| ·气膜冷却有效度的多参数影响机制 | 第74-82页 |
| ·四周壁面温度的影响 | 第74-77页 |
| ·吹风比的影响 | 第77-80页 |
| ·入口辐射能的影响与辐射换热的叠加性 | 第80-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7页 |
| ·本文总结 | 第84-86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86页 |
| ·展望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 致谢 | 第92-94页 |
| 附录 A 侧壁面热电偶位置 | 第94-98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8页 |